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

从经济、思想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责商;欲民用不困,责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明代·张居正材料二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材料三 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变,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脉络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孙占元《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张居正这一言论反映了什么样的经济思想?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2)据材料二,概述“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处于‘近代前夜’”在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现。(4分)(4)以材料三中提出的近代化视角,归纳我国在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取得的近代化成就。(4分)

(1)农商并重(2分),主要是由于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时代趋势决定的。(2分)
(2)依据:商人经营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购买土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4分)
(3)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2分)
(4)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观念: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倡导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分)


试题分析:(1)“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大意是“经商不被重视而导致无法使农业从中得到扶持发展,那么农业就会有弊端,而不重视农业导致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持商业,则商业就不能发展,所以农业和商业的关系就像天平一般,不能偏倚” ,因此反映了农商并重的思想,这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信息“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积累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可以得出依据。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分析原因。
(3)结合明清时代的特点,分析社会进步的表现: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反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反封建礼教思想的产生。
(4)“20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期间”应是指1910——1919年,可联系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的辛亥革命,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上的新文化运动。
点评:1)解题过程应把握好五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答案)
(1)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
(2)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
(3)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
(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 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
(5)答(组答案):组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详见下面的基本要求)。
2)组答案的基本要求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
①要点化:文综历史非选择题高考阅卷一般都是按答案要点给分,因此,在组答案时,首先要量分确定答案要点,文综历史科一般一个要点2--4分;其次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例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 (2)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6分)。”这一问中共有两个小问即“原因”和“影响”。考生在审完问题后,要根据分数迅速对“原因” 和“影响”各写几个答案要点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迅速判断“原因”和“影响”的答案要点各在三个左右。
②系统化:组答案时,在注意要点化的同时,还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化。例如:2006高考文综(一)第37题(历史)第(2)问“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答案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组织答案,这样往往可以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现象。此外,有关评价题常常要一分为二;问及作用和影响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
①简单化:组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以便于阅卷老师快速阅卷定分。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因为怕遗漏要点,总是答得太多。然而,高考阅卷的速度很快,阅卷老师大多反对答得太多的做法。更何况,言多便失,答得太多会冲淡答案要点,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②专业化:组答案时,语言除了要做到简单化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①段落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往往有几大问,因此,要求考生在组答案时要把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
②序号化:文综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每一问都有1—4个答案要点,所以,要求考生组答案时把每一大问的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以便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
③条理化:这里的条理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先后顺序条理。如:2007高考文综(一)第40题(历史)第(2)问“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中的顺序条理就是先“原因”后“影响”。二是次序条理。有些答案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回答,因此,考生组答案时要有次序条理,这样做既可避免重复,又可避免漏答,并且卷面整洁。包装精美,易得高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