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麼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麼在记忆之海裏继续沉浸,在往事裏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裏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裏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裏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4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麼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麼在记忆之海裏继续沉浸,在往事裏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麼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裏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裏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裏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麼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06-09-04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离思(其四)
  一直以来,人们常将「曾经」二句挂在口上,不过,理解二句后的深意的人却不多,我也是直至今天读了元稹的谴悲怀后,翻阅各方资料,才了解到这个诗后的故事……

  要说这个故事,先提谴悲怀这三首诗: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 谴悲怀三首

  这几首都是元稹(字微之)怀念其亡妻韦丛(字蕙丛)而作,先说说他们的故事。

  韦氏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二十岁时嫁与元稹。元稹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当时并未出仕,家道贫寒,犹如“黔娄”(谴悲怀一中所提,黔娄是春秋时齐国的贫士,鲁恭王闻其贤,想请他做相,黔娄辞而不受,其妻也很贤惠,元稹借以自喻,一者自身贫寒,一者妻子贤惠)。但韦丛却如谢安的小侄女谢道韫般,敏捷多才,既慧且美。

  可是这对“贫贱夫妻”却不能白头偕老,韦丛在嫁与元稹七年后逝世,这三首谴悲怀就是写在韦丛逝世两年后。这也是元稹一直放不下的一个心结……

  谴悲怀一中间两句说的是韦丛生前和自己的生活:因为见我没有衣服可替换,就翻箱倒柜去找;我想喝酒,缠着她不放,她就当了自己的金钗;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语气平淡,说的不过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事,却无一不透露出这个小娇妻的贤惠、伶俐。但是自己呢,今日俸钱过十万(当时元稹已经出仕,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却只能不断的祭奠和法事,钱再多又有何用!

  谴悲怀二则感叹自己的现状,这五十六个字感人至深,根本无须多言:昔日曾经戏言身后之事,却怎也想不到,昔日的戏言竟然成真。你的衣裳,我都已经施舍出去了,实在不忍睹物伤怀,却怎么也不忍心去看你曾用过的针线。看到你昔日的婢仆,不由产生一种哀怜。我也曾在梦里给你送过钱财,让你不至于过贫困的生活,但那只是梦!夫妻一场,终要死别,但是,七年来我却从没有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一场贫贱夫妻,却要以死别告终,留我一人残活,不由分外断肠!

  谴悲怀三说的则是自己的感悟,闲来伤怀,不由感叹,人生百年,不过弹指间,又有几多时?邓攸(邓攸,字伯道,晋人,官河东太守,战乱中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时人哀之,谓: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后)终生无子,岂非命运安排,潘岳(潘岳,字安仁,西晋诗人。妻亡,作悼亡诗三首,情意凄切,为世传诵)的《悼亡诗》写得再好,终究空费笔墨。一切皆有天定,总使我和你同穴而葬,谁又能知晓,你我来生是否仍能有缘再见。我惟有彻夜不眠,报答平生未展眉!

  最后一句,我实在找不出什么词句来翻译,报答平生未展眉,七年来,我始终无法让你舒心一笑,而今有机会了,你却已然仙去,空余半生憾!同时也恨自己,一场夫妻,连让你展眉一笑都无法做到!

  读着读着,不由落泪,七年的贫贱夫妻,却以这样的结局收场,天妒有情人,难道真是命运的安排!

  现在再来回顾离思一诗,很容易便可把握到诗人的心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见过沧海,那么,水在我眼里,就再也不算什么。巫山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除了它,其它的云也就算不上云了。韦丛和诗人的感情,正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除了韦丛,这世上再也不会有能令元稹心动的女子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经过花丛时,我已懒得回头再看,只希望余生能以修道来缓解对你的思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痴情!而半缘修道半缘君更是情痴之语,韦丛在元稹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而诗人下半生惟一能做的,就是用一半的生命来修道,化解另一半生命中对亡妻的怀念!

  此外元稹还与元和六年春为韦丛写了一组悼亡诗——《六年春遣怀》八首,我来说一下比较感人的两首: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

  一天,在清理旧物时,发现了几张你遗留下来的书信。信上的字写得高高低低,参差不齐,行距也时阔时狭,不大匀称,只能勉强成行罢了。上面写的是,我在家里,常常并餐而食(一天的饭吃两天),这并不算什么,但你出门在外,深山驿路长,可不要饮食不调,累坏了身体。

  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却刻画出了韦丛“野蔬充膳甘长藿”的贤淑品行,自己在家没有足够钱财饱食,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远行在外的丈夫!得妻如此,生而无憾!

  伴客销愁长日饮
  偶然乘兴便醺醺
  怪来醒后旁人泣
  醉里时时错问君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

  终日陪着朋友借酒销愁,却怎知,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每逢伤心,我便倾杯痛饮,喝得醺醺大醉。酒醒时,却惊讶的发现身旁的客人都在哭泣,原来是自己竟在醉中忘记爱妻已逝,口口声声的呼唤着她……

  好一个错问!怎能不让人心酸,这样的醉,我宁愿永生不醒!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9-04
此句出自于元稹《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诗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为诗人悼念亡妻韦丛(字蕙丛)之作。其原意为:“见过沧海的壮观后,其他的就难以称为水了;见过巫山云的奇幻后,其他的就觉得不算是云了。”是指再没有其他的女人和感情可以和原妻相比,表明诗人情感坚定不变。表达了对妻子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诗的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是意隐喻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写。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就全诗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参考资料:

第4个回答  2006-09-04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