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分析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为什么这些地区今天都很落后,要改变这种现象应该怎么样去作?

1.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之中,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具有与
西方社会的社会结构不同的特点:(1)就城市而言,西方的城市是享有政治自主权
的市民自治城市,而中国的城市则并不如此,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血缘亲
属关系未被打破。(2)就政治体制而言,在地理环境(如大河流域所要求的水利工
程的建设等等)特殊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城市无法成为西方市民自治
城市的又一个重要原因。(3)就宗教而言,中国缺乏如西方那样强有力的、由教会
控制世俗统治者的宗教团体组织,而是政教合一,皇帝同时又是宗教的最高领导者,
宗教仅仅是其控制、驯顺人民的有用工具。(4)上述三
个特点的相互作用,在中国
形成了一种僵化的社会结构模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的停滞和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
强有力的抵制。这就是说:血缘亲属关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运行;土地出卖或
因国家禁止或因家规反对而十分困难;世袭制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形成了庞大的有利
可图的官僚集团,这种阶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又反过来维护世袭的中央专制统治。上述
因素形成了阻碍法制发展的阻力,从而在中国实行的是实质(伦理)法,而不能建立
起适合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需要的法律体系。
2.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近代中国有利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条件的出现
及其夭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儒教。韦借正确地看到17世纪以后的中国,也确实
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产生的条件,诸如私有财富的增加、土地买卖的
较大松动、人口的增加、移居流动以及职业选择的较大自由、水利的改善和耕作技术
的提高。然而,最后的结局却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明并没有在中国发展起来。这样一
来,韦伯面临着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社会结构的血缘亲属关系、土地买卖因
国家禁止和家规反对十分困难以及世袭制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所形成的庞大官僚集团
所导致的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必需的法律制度不能建立,决定了中国纵向历史发展的
停滞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不可能产生。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中
国能够产生有利于当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条件呢?
3.同理可证:在韦伯看来,正如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西方起源的重要原因是新
教伦理(基督教新教)一样,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东方中国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也在于中国特有的儒教。中国传统僵化的社会结构被中国特有的儒教所强化,从而使
17世纪所形成的有利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条件最终未能打破中国传统僵化的
社会结构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所造成的种种障碍和桎梏,而不得不中途夭折。韦
伯在这方面的比较研究纵横交错、极为复杂。本迪克斯在《马克斯·韦伯:一幅知识
肖像》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分析。
在韦伯看来,儒教与基督教新教虽然在表面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如都基于一定的
终极宗教信念,主张清醒节制和自我控制,自觉慎重地处理现世事务,不反对财富的
积累等;但在本质上是相互排斥的,代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精神:儒教过于重视由血
缘关系和人身依附所构成的家庭关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必要
条件是打破这一关系,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经济计量成为一切人和一切活动的公正
尺度,而新教伦理把工作作为目的本身,通过侍奉上帝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主宰,主张
打破血缘亲属关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束缚。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对立,决定了现代资本
主义文明只能起源于西方而不是非西方社会的中国。
必须在这里作一辨析和说明的是:主要在韦伯看来,文化价值观念确实是现代资
本主义文明能否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它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播是
不同的。同样,儒教在历史上曾经成为扼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但它不一
定会成为扼杀资本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观点。由上
可见,韦伯在西方和非西方的对比研究中,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的思想观点:1.冲
击了西方的线性历史观。韦伯在对西方和东方宗教深入广泛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东方宗教有自己特有的理性,不能用西方的发展来解释东方的发展。2.突出了非经
济条件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有力的启迪,对于非西方
社会落后国家发展而言,现代化应该是全方位的。在一定的意义上,离开了文化价值
观念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现代化。3.看到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局限
性——人成了外物的奴隶。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在实现其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此必须
要有清醒自觉的认识。4.说明了在文化价值观念问题上,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
兴起和它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是不同的。由此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合理的观点:非西
方社会落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借鉴现代西方资本主
义文明成果也有积极意义,必须对之作辩证的分析。
二、线性演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学派的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
演变模式和文化传播理论,直接受到了韦伯理论的影响,但其为了维护传统的线性历
史观的西方式现代化理论,仍然采用东方停滞说,抛弃了韦伯理论中对西方线性历史
观冲击的合理思想。
帕森斯深受韦伯“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范畴的影响,其理论出发点是“社会行
动”,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涵:(1)行动有机体系统,承担适应功能,可用英
语字母A(Adaptation)表示;(2)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获取功能,可用英语字母G
(Goal attainment)表示;(3)社会系统,承担整合功能,可用英语字母I(Inte
gration)表示;(4)文化系统,承担着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可用英文字母L表示(
Latency,Patern maintenance)。在帕森斯看来,这四个方面的内涵相互作用,共同
构成一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结构。这就是他用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著名的“
AGIL模型”。
正如“社会行动”是由“AGIL”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构成一样,在帕森斯看来,社会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也由四个要素及其
功能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与“AGIL模型”相适应,它可以用英语小写字母
agil表示,构成“agil模型”。具体说来:a——经济,承担适应功能,意指社会系
统通过经济活动与外部环境交换,获取自身所必需的资料,并在系统内各个部分之间
进行分配。g——政治,承担目标获取功能,即由社会政治部门负责确定社会总体目
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对社会成员的动员。i——综合,承担整合功能,指由种种
原因形成的社会群体和共同体承担对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各个单位在各
种层次上的协调统一,特别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和整体运动的协调一致。l——价值托
管,承担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功能,“潜在的”的含义是指按某种规范原则指导进行的
行动暂时中止,但规范原则仍然存在,一旦行动恢复,规范原则也同步恢复指导作用
。因此价值托管具有本质上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原则确保社会系统内行动连续性的功能

帕森斯认为,在人类历史中,社会系统的四个部分并不是同步发展的,而是有先
有后、错综复杂的。据此,帕森斯运用“agil模型”建构了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演变
模式——“四过程和五阶段说”。“四过程”是指在社会的进化中,必须经过分化、
适应性升级、包容和价值普遍化四个过程。“五阶段”是指社会系统四个部分从原始
状态中有先有后地分化和发展的程度不同所形成的社会进化的五个阶段。它们是原始
阶段、古代阶段、中间阶段、温床阶段和现代社会阶段。
当帕森斯把人类历史社会进化演变模式的理论具体地应用到人类历史时,他得出
了如下的结论:从原始阶段经过古代近东、罗马、阿拉伯国家,特别是经过希腊、以
色列到现代西方,构成了这一演变的主线,围绕着这一主线同时也有许多支线。然而
,从东非的部落到中国、俄国、伊斯兰等许多伟大的文明都走上了这一演变支线的道
路,未能完成这一演变模式而成为失败的落伍者。而且越接近现代社会,这些支线的
失败也就越多。西方成了唯一的成功者,进化几乎变成了单线。他运用社会系统“ag
il模型”,说明产生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推动力,在于分化、整
合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仅仅只有源于古希腊、以色列的文明才真正具备,其表现是使
契约和财产制度化。社会进化的标志是法制的完善,以便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分
化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的标志是“独立的司法制度”,而在非西方社会
中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由于缺乏人类历史社会进化所必需的分化、整合能力,
因而都未能进入现代社会而不能不成为失败的落伍者。那么,非西方社会怎样才能实
现进入现代社会呢?帕森斯根据他从西方社会中抽绎出来的标准,运用文化传播理论
,认为非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是西方化——采用西方的法制和价值观念。
帕森斯深受韦伯的影响,高度重视文化在人类历史社会进化中的作用,认为在“
AGIL模型”的四个部分虽然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但起的作用大小是不同的,文
化系统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中,文化系统必然要
影响到社会系统内部的经济、政治、综合和价值托管四个部分,为社会系统内部的成
员提供基本的价值指导和行为规范的原则。
所以,“AGIL模型”以及下一个层次的“agil模型”,不仅可以运用于整个
人类历史的社会进化,而且可以把它们的运用结合起来。
以此为立论的依据,帕森斯着眼于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总体,把各个社会内部的
文化系统发展过程看作人类历史社会进化总体上的文化系统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相互
作用的组成部分;把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的文化系统看作这个总体上的文化
系统的不同发展阶段,因而一个特定的社会内部的文化系统的发展,如果达到了当代
总的文化系统的最高水平,便有可能超越这个社会的界限而向外传播,从而成为一种
世界性的文化,对整个世界的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据此,帕森斯认为在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演进模式中,应当区分非西方社会支线
的失败和西方社会主线的成功,作为支线的非西方社会可以没有西方社会成功的一整
套条件(就“agil模型”而言),但可以接受西方社会的文化传播,实现自己的现代
化。所以,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只能是西方式现代化。
不用怀疑,在帕森斯的理论中有某些合理的见解,如看到非西方社会纵向发展上
的停滞,用文化的传播引起非西方落后国家跳跃式的发展来突破其停滞的状态,注重
社会法制体系的建设。他的“AGIL模型”以及下一个层次的“agil模型”,作为
对人类历史社会进化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并在这一分析过
程中提出了不少令人深思的思想,如看到在人类早期生活中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要作用
,看到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与经济、政治发展的关系等等。然而,在他的理论
中充满了线性历史观的“西方中心论”以及“资产阶级社会永恒论”的偏见;夸大了
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此外,文化传播理论还过于夸大了外因的作用,看不
到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有着自身实现其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所以,必须加以扬弃。
三、经济视角:从线性到结构的社会变动模式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线性阶段模式”的理论代表
。罗斯托的理论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形态色彩,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化是非西方社会落
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为此,他坚决反对社会主义道路。在1960年出版
的《经济成长: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罗斯托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五个依次
演进的阶段: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
费阶段。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他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后
面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罗斯托看来,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论”中,其贫困和落后
是由一连串的因果联系的链条组成的。“起飞”就是突破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经济的
停滞状态,在其工业化初期较短的时间内(20—30年)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
上的剧烈转变。实现“起飞”的两个必要条件是:1.资本积累率要达到10%。2
.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指发展较快、能带动其它部门而本身又能创汇的工
业部门)。在罗斯托看来,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实现的“起飞”相比较,
非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国家“起飞”的困难主要有两个:(1)人口增长率高;(2)
国内政治动荡引起资金和人才外流。有利条件也有两个:(1)有西方现成技术可以
利用;(2)有“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进程”。为此,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
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十个问题:1.防止出现“早熟消费”(“消费超前”);2.着
重进行“基础结构”建设,如港口、交通性、动力等;3.降低人口出生率;4.发
展“创汇部门”;5.解决“隐蔽的失业”问题;6.国家在干预经济方面起较大作
用;7.防止人才和资金外流;8.动员国内闲散资金,必要时实行“强迫储蓄”。
9.吸引外资,并有制度保证。10.加紧推广新技术。其中的核心是“资本”问题

应当肯定,在罗斯托的上述理论中,存在相当合理的思想,特别是在具体问题上
,更是如此。例如,上面提到的必须特别注意的十个问题,有针对性,发人深省。然
而,按照罗斯托这一理论实施的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能够实现现代化的“起
飞”。实践的检验充分暴露了其理论上的重大弱点:
1.作为反对社会主义的一种发展理论,不敢正视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视其民主革命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

2.作为一种线性历史观的发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化看作是非西方社会落后
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因而虽然在现象上强调其特殊性,但在本质上无视非西
方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3.作为一种研究人类历史社会进化的发展理论,用传统社会、“起飞”准备阶
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演进模式理论框架去分析历史,
离开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不能正确地揭示人类历
史社会进化的“重复性”、“常规性”和“顺序性”,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传统与现代
化的真实关系。
4.作为一种研究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却掩耳盗铃地无
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掠夺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严重地制约着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的
发展。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后经耶鲁大学的费景汉和拉
尼斯等人发展的“结构变动模式”理论,以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不发达的经济利用什
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从仅能糊口的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制造业和劳务业为主
的现代化、城市化和多样化的社会为中心研究课题。他们提出了“结构变动模式”理
论建构的三个假设前提:1.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不发达的经济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
: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农村中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2
.劳动无限供给,即农村中由于劳动和其它生产要素相比供过于求而使“边际生产率
”等于零,其劳动力相对过剩,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因而对城市
工业部门而言,劳动可以无限供给。只要城市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增加就能吸收农业部
门中的剩余劳动。3.工资水平不变。这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无
限供给,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被城市吸收完之前,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不会随劳
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始终保持不变的水平。
根据三个前提,他们提出了“结构变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这里所谓的“变动”,是指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化。因为只有现代化的城
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要部门,传统的农业部门只能是消极被动的部门。城市工业
部门增长的动力是资金积累,它来自利润的再投资,利润来自对剩余劳动的利用。同
时,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又是密切相关和同步进行的。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
不断进步,农村中的剩余劳动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快地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当
农村剩余劳动被吸收完而这一过程中止时,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也就实现了现代化。
由上可见,“结构变动模式”理论着重分析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经济结构内部工
业和农业两大部门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乡对立的客观规律,看到了这一过程中农业部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问题,强调了资
本积累和技术的同步进行,并考虑到了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具有
相当的合理性和启发性,与“线性阶段模式”为主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相比,体现了认
识的前进性,这也是它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赞同以及被许多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采
用的原因所在。但由于这一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指导和以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历史经验为根据,主张在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发展西方式资本主义,这就决定
了其在本质上的非科学性。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唯心史观与形而上学。这就是说,唯心主义地离开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
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谈论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的现代化,形而上学
地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种线性发展的历史,进而把西方式资本主义现代化
作为其目标以及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经验机械地套到了非西方
社会发展中国家的头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0-04
一般文明都诞生在有水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两河流域”
至于落后。。那就是国务院的事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