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门下省侍中,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RT

唐朝的门下省属于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门下省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附带说明: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侍中、尚书省首长尚书令)
门下省侍中就是现在审核机关的一把手。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监督法律及政令实施的权利,楼主说的应该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吧!

下面是一些参考资料(找的真不容易啊··楼主一定要给分啊!(*^__^*) )

《旧唐书·职官志》说:“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旧”。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晋称门下省。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后垂拱元年曰鸾台侍郎,天宝元年曰门下侍郎,乾元元年曰黄门侍郎,太历二年复旧
门下省有录事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二人,书令史四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能书一人,传制二人,亭长六人,掌固十四人,修补制敕匠五人,装潢一人。起居郎领令史三人,赞者六人。武德三年,改给事郎曰给事中。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7468.html?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8
现在的官职有党的权力在里边,很难得来比。

我的意见,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总理(副总理)分管财政部、央行、人事部等等。
只能这样比了,体制有点不同,
三省中中书省的权力最大。也是当时宰相之一,有一段之间就直接叫左相。魏征当这个官10多年,一直到死。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卷51志36百官一)
“侍中二人,正二品。
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以支度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用之;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自露布以上乃审,其余覆奏,画制可而授尚书省。行幸,则负宝以从,版奏中严、外办;还宫,则请降辂、解严。皇帝斋,则请就斋室;将奠,则奉玉、币;盥,则奉匜、取盘,酌罍水,赞洗;酌泛齐,受虚爵,进福酒,皆左右其仪。飨宗庙,进瓒而赞酌郁酒;既裸,赞酌醴齐。籍田,则奉耒。四夷朝见,则承诏劳问。临轩命使册皇后、皇太子,则承诏降宣命。慰问、聘召,则涖封题。发驿遣使,则给鱼符。凡官爵废置、刑政损益,授之史官;既书,复涖其记注。职事官六品以下进拟,则审其称否而进退之。”(新唐书卷52志37百官二)

“隋曰纳言,又名侍内。武德为纳言,又改为侍中。龙朔改东台左相,光宅元年改为纳言,神龙复为侍中。开元元年改为黄门监,五年复为侍中。天宝二年改为左相。至德二年复改为侍中。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历二年十一月九日,升为正二品。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永淳二年七月,中书令裴炎以中书执政事笔,遂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旧唐书卷47志23职官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1-16
【侍中】官名。秦侍中为丞相之“史”(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名。汉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侍中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内)。
隋朝废六官制,恢复门下省,原先的侍中即名为纳言,隋炀帝时又改纳言为侍内,这时因为避隋文帝父杨忠讳的缘故。唐初复名纳言,武德四年(621)才复名侍中。以后,门下省及侍中又有数次改名:龙朔二年(662)门下省改名东台,侍中改名左相;光宅元年(684)省名改鸾台,侍中改名纳言;开元元年(713)省名改黄门省,侍中改黄门监,但不久都恢复原名。唐代前期,侍中是真宰相,宰相议政的政事堂,最初也设在门下省,以后才移到中书省。侍中是政事堂的当然成员,但由于此官品高望重,轻易不以授人。中唐以后,侍中成为授与勋臣节将的荣誉职称,逐渐变成虚衔。
第3个回答  2009-11-16
门下省是做什么的?

亦省称“ 门下 ”,官署名。后汉谓侍中寺,晋时因其掌管门下众事,始称门下省。

那何为“门下”?

秦汉时期,“门下”是“黄门之下”的简称。因为当时宫禁之门均涂黄色,称为“黄门”。

在《后汉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禁门曰黄闼”。

在《通典》中也说:“凡禁门黄闼,故号黄门”。

所以说,“门下”就是指宫廷禁门之内的意思。

但是在这里一定要说明一下,在两汉之前,也就是从春秋战国开始,“门下”的解释也有另外一种,那是泛称。

其指那些专门负责内勤事务的侍从吏卒。

这在《墨子》的《号令七十》中记载:

诸门下朝夕立若坐,各令以年少长相次,旦夕就位,先佑有功有能,其余皆以次立。五日官各上喜戏、居处不庄,好侵侮人者一。

这是讲述春秋时期,守城工作除城上,城内安排将军,吏卒外,在郡守官府大门中也须设置吏卒,由门尉主其事。

很明显可以看出,《墨子》书中的“门下”就是负责衙门守卫和内勤的役吏属员的意思。两汉的“门下”与《墨子》所说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看两段史料记载。

《汉书》的《扬雄传》记载: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

《后汉书》的《酷吏 黄昌传》记载: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上述的两段记载,他们所谓的“门下”,都是说官府属吏,专门掌管衙府的内勤工作。

可是我们再把话说回去,在西汉的初年,这种泛称的“门下”,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在描述宫殿禁门制度的典籍中了,在书中的意思就是说入值宫殿禁门之内,掌管宫禁内勤事务的官员。

《汉书》的《司马迁传》中,司马迁自称:“仆与李陵俱居门下”。

《史记》中说李陵年轻时做过“建章监,监诸骑。”那么司马迁呢,他在早年时,因为他父亲是太史公的关系而做了郎官,守卫宫殿。这样一来就证明这俩人的工作范围都属于宫中的内勤事务。所以可以说,司马迁所讲“门下”也就是宫中。

门下之官,最早就是指秦汉时期少府属下诸官中直接由皇帝指派的散官,有侍中、散骑、中常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给事中等。这些官职都有一定的加官性质,各级文武官员加上“侍中”类的职衔,就可以自由出入禁宫了。

《汉书》中《百官宫卿表》中记载: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皆秦制。

从汉武帝以后,中朝官与外朝官开始对立起来,侍中的地位也日渐尊隆。东汉时期就设置了侍中寺,这就是我们讲的“门下省”的前身。

《通典》的《职官三门下省》记载:

门下省,后汉谓之侍中寺。嘉平六年,改侍中寺。晋志曰: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或谓之门下省。

门下省在魏晋时期开始,直到隋朝,仍然保留着为皇帝服务的宫官意识,除了出纳王言,仍然兼掌若干有关皇帝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日常事务。隋文帝开皇初,把这些起居事务分统于门下省的殿内、御府、尚食、尚药等局。

《隋书》的《百官志》记载:

门下省,纳言二人,给事黄门侍郎四人,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又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四人,员外散骑常侍六人,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并掌部从朝直。又有给事二十人,员外散骑侍郎二十人,奉朝请四十人,并掌同散骑常侍等,兼出使劳问。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城门局,校尉二人,直长四人。尚食局,典御二人,直长四人,食医四人。尚药局,典御二人,侍御医、直长各四人,医师四十人。符玺、御府,殿内局,监各二人,直长各四人。

看这段史料,我们是可以看到,隋朝的门下省基本改变了秦汉时期以来,主要负责皇帝起居事务机关的特色,过渡成为隋唐时期处理政务的政府机关。

《资治通鉴》的卷一九三《贞观三年》记载: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唐六典》记载:

开元年改为黄门监;五年复旧,曰门下省侍中。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讲到这,关于“门下省”的基本解释已经完了,至于门下省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后来的发展并没有在这里具体讲述,如有需要,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详述。

你看看这个,有帮助!
第4个回答  2009-11-16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就是中书省(首长中书令)、门下省(首长侍中)、尚书省(首长尚书令)
中书省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三省合起来相当于汉朝的宰相的职位。

约比现在,门下省差不多就相当于国务院总理了。现在的最高行政命令一般都是国务院签发的。但是唐朝中书令下书都是奉皇帝旨意,再由门下省审查。(有时候还有“给事中”这个官职要参与意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