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果姓氏的来历

和刘伯承结盟的彝族果基(小叶丹),果基是姓吗?与楚雄的彝族果氏姓是不是同宗?

果姓

果:《元和姓纂》说:“果氏,出古巴子国。《逸周书·史记篇》: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外不附而亡。”《路史·国名记》中亦有果氏,后为果州,地约当今南充。

几曲迂回,檐角的雕花仍在,古朴气息回旋萦绕,眼前的大四合院气派雍容,这就是果家大院。
在果家第14代后人果德永的引导和解说下,这个家族原来的汁味慢慢融进了我们的脚步,拾起我们正悄然失落的记忆。
果家故居又称大夫第,是一座清朝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坐落在今北关东二道街。5栋建筑,正房两栋,厢房3栋。建筑面积376平米,居民10户。是果松禄康熙年间建造。院落的气派和精致渗透在每一处细节。镂刻精美细腻,图案错落有致,翘角飞檐、廊柱、盘龙、花篮等镇宅饰物雕刻考究。
据史料载,果家祖籍山东蓬莱,明崇祯十年,其先人率族人驱军船航海,抵辽东民稚满山寨,投奔满清。努尔哈赤赐军队为天佑军。康熙二十二年,果家天佑军率水军随萨布素北征罗刹,同沙俄激战,收复亚克萨。亚克萨之战胜利后,萨布素被封为黑龙江将军。果家从征人员随萨布素移驻齐齐哈尔,康熙皇帝亲赐大夫第。
“原来果家占地6000平米,完整的四合院,临街还有6间朝东的柜房和一门房。从南到北依次为“天宝号、天宝档和大夫第,蓝底金字的牌匾。房屋之间有花墙、月亮门和青砖步道。二门进去是住房。隔扇门的两侧有光绪老师翁同合给果松禄的题联:当官思于物有济,凡事求其心所安。院内房间还有‘世有令德、德流去思’等几块牌匾。在北城门处还有一处祭祀祖先的祠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次百余人。”小时总听母亲描述过去的果德永,现在虽然迁址他居,但由历史的血脉牵系,还时常回老宅子看看。
果家人才辈出,乾隆年间出了果德兴,此人文武全才,足智多谋。智破盗马案更是一时传为美谈。嘉庆元年升任墨尔根汉军佐领,后调回齐水师营四品。精通满汉文学,善绘画,好歌咏,声名远扬,且礼贤下士,但见通文墨者,礼之惟恐失,曾任齐齐哈尔第一任官学学长。
在果氏中,以作战勇猛、战功卓著的果松山为全族的骄傲,不仅皇帝亲赏黄马褂,赐御用象牙虎佩刀,果松山之名也是御口亲赐。他在新疆平叛中立功,最终官至京旗副都统。
之后还有武可杀敌、文能化民的呼兰城镶黄旗佐领果盛寿,还有在户部供职20余年,历掌浙江、湖广、江南三司印的果禧晟……直至清末商人果考亭,开天宝档和杂货铺,富贾卜奎。
果家大院后因战乱,御题“大夫第”和许多书画诗稿散失,现尚有《怀善堂果氏宗谱》存市图书馆。
果家后人思祖念故,情牵卜奎,心系旧宅。果德永的姐姐果威现在南京做医生,非常关心果家大院的朝夕变故,她更对家乡的风物情有独钟。她说,喝嫩江水,吃松嫩平原五谷杂粮成长的果氏后代,无论天涯海角,还是异国他乡,都会自豪的说自己是齐齐哈尔人,我们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眷恋这片土地。
正是有了这眷顾乡土的殷殷情怀,正是有了这澎湃着历史激情的灿烂往事,一个家族,一个院落,才会在时光的波浪起伏间,持久地散发她独特的光芒。

果氏宗谱

排列命名之二十字

奕世承先泽崇融福寿昌
永存仁孝志富贵定徽祥

摘自果氏宗谱

汉元后之族属,以避新都之乱,有易姓为果氏者。按,明时有果琳者,曾任训导;有果希者,曾任河南省济源县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20
果:《元和姓纂》说:“果氏,出古巴子国。《逸周书·史记篇》: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故不和,内外不附而亡。”《路史·国名记》中亦有果氏,后为果州,地约当今南充。

彝族姓氏形成的历史相当久远。彝族的姓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候已经实行氏族外婚制。很多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物,要么是某一动物或某一植物。并且都以这些图腾崇拜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彝族后来的姓。而这些姓的作用就是识别氏族外婚制中的婚姻集团的标志,避免近亲婚姻。

  摩尔根《古代社会》说:“由于氏族内部禁止互婚 , 其成员才得免于血亲通婚的弊害 , 从而促进种族活力的增长。 氏族的出现基于三个主要的概念 , 即: 亲属的团结;完全以女性为本位的世系;以及氏族内部之禁止通婚。” 开始排除本氏族内部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两性关系 , 即氏族内部不能通婚 , 本氏族的兄弟或姐妹必须在相互通婚的对方氏族中寻找配偶。 同样 , 对方氏族中的兄弟姐妹则在本氏族中寻找配偶。 丈夫是对方氏族的兄弟群 , 妻子是对方氏族的姐妹群。这种婚姻家庭的典型形式是同一氏族内的男女,男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女子为妻,女子必须以外氏族同辈男子为夫。女子是氏族内的基本成员,而男子则不定期到女方过性生活。由于是群婚,故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作为母系氏族的姓延续到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制度也随着男子父系家庭地位的确立而过渡到一夫多妻制。为了确保家庭财产以父系血缘关系的延续,这时候就产生了父子连名制家谱。所以说,姓产生若干年代以后才产生父子连名制。

  到了阶级社会即彝族奴隶社会以后,姓也随着彝族奴隶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原来比较简单的区别氏族的姓,现在发生了变化。“姓”变成了“姓氏”。氏具有区别地位、等级的特征和功能。古代汉族姓氏也有类似情况。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因为这些原因,凉山彝族的姓氏才有了不同的姓的前缀和后缀。前缀“吉”“曲”表示白彝等级,后缀“吉”“曲”也表示白彝等级。

  除了以上一部分姓氏以外,更多的姓氏是各种词缀(前缀和后缀)构成的。可以说每一种姓氏都经历了千万年历史岁月世代相传至今。姓氏的起源时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姓氏的起源与氏族外婚制有关。因为氏族产生以后每个氏族都需要给自己的氏族标志性称号。

  凉山彝族姓氏对于个人来说终身不改,对于家族来说也是几千年不变。同时若干种姓氏组合为一个家支。一个家支少的有几种姓氏,多的有十几种姓氏。相隔几十代相距几千里仍然是一个家支。这种现象过去可能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近亲婚姻,凝聚力量抵御外人劫掠。姓氏也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在社会中的保护伞。

  姓氏体系建立后,现代意义的“家”才真正形成,“养子防老”作为一种防范家庭风险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可能。“姓氏”建设了一个基于血缘的交易系统,后来衍生出一夫多妻的现象,也是因为养儿防老理念的形成。

  彝族民间有人说:“人名成姓”。这种说法没有任何根据。因为普遍存在远古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姓与后来人名重合现象而可能造成的误会。至今彝族名字以别人的姓为自己的名字的还特别多。老百姓一般根本不知道姓氏的来源和社会所遵守的法则,实际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没有重大理由是不会改姓的。所见所闻中有一例,喜德县“莫勒”改成“曲木”的。1927 年莫勒额子刺杀邓秀廷未遂,被邓秀廷残杀、吊打、服毒致死者 70 多人。莫勒家基本上被赶尽杀绝。偶有落网的也都改姓“曲木”隐姓埋名逃亡他乡。虽然说改姓了,但“莫勒”和“曲木”是一个家支。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