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字的来历

字数一般.要详详细细

[ 夏 ] 部首“夂”3画,部外7画,总笔画10.上下结构,会意;从页、从臼、从夂。

字形演变

[ 夏 ]  xià〈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jù),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6)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13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0

  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 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作为古文字中的“夏”,我们不可不求,不可不察,不可不辩。自北宋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文字学家,对古文中的“夏”,不断地作出辩识和考征。但截至目前,这一过程并没有完结,“夏”字的衍变过程、人们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甲骨文中是否有“夏”字,人们至今仍存有疑问。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多年来一直苦心求索,今自觉初见端倪,故理顺成文,以就正于学界。 p T Yq#9
  TTjj. fq 6
  一、“夏”字定义 Hbogi1!al|
  Zw( *q?9\
  F5Ce :+h
  ,=KJ7zI K?
  也。所谓夏者,即九夏之义。”戴侗及阮元的解释颇有道理。按照这种解释,“夏”之本义应为人歌舞之形,以后又引伸为舞乐,故“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九夏”即九种舞乐。 e* gCc7zz
  -L7 Q,"a $
  又《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谓之嘏,或曰夏。”又云:“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而爱伟之谓之夏。”此“夏”当为引伸之义,而且很可能是由“夏,中国之人也”所衍生。 @ ? y(\>
  }x % ;y ]S
  由此,我们看到,关于“夏”有三种解释:“夏,中国之人也”;“夏,舞也”;“夏,大也”。这对于我们正确考释古文中的“夏”字,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V .J[Uwf
  二、出土文献“夏”字的考证 UNLy{0 tA
  ) ^PY- ~o[
  本节所称“出土文献”,是指殷代以后,汉魏以前之出土文物,如石经、玺印、帛书、金石文字等等。这些文献的时代特征明显,资料丰富,是我们考察、研究文字变化的主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 ^~f.N
  o PRvd _~
  1、汉魏时期的“夏”字。 p c}Q_~ e
  y]eH@:MJ;A
  (一)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三国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刻有《尚书》、《春秋》和《左传》(未刊全)等。因碑文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文字书写,故称“三体石经”。其中古文一体,同《说文》、《汗简》所收古文大致相近。石碑原存河南偃师县朱家 ~=(?Z2UDA_
  pg T{#[=>
  而《汉印文字征》中所收“夏”字,则与“魏三体石经”中秦小篆基本相同,这是“汉承秦制”的必然结果。 {c |n IwdB
  ) K>XL aG)
  1.魏三体石经“夏” yd5r]6 ej
  2.3.4.5.《汉印文字征》第五十五“夏” |//cA 2@.
  * ghkw9/
  2、战国文献中的“夏”字 Y & `Vs(
  wA) N B
  (一)、战国玺印。罗福颐先生所辑《古玺文字征》第五三有二枚“夏中期之物。 u* {hX R-"
  IPa08/
  (三)、楚帛书。1942年9月,湖南长沙东郊杜家坡(即子弹库)一座古墓中,出土一件帛书,当时归蔡季襄所有,后蔡转卖给美国人柯克思,现藏于美国华盛顿费利尔美术馆。帛书依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左边一段13行,与古代天象有关,可称“天象篇”;中间部分右边一段8行,叙述宇宙的起源与形成,涉及不少神话人物,可称“神话篇”;沿四周一篇分12小段,每段记一个月的名称与宜忌,可称“月忌篇”。帛书年代久远,加之出土后保存欠周,帛书颜色深暗,字迹模糊难辩,给研究带来困难。197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纳教授在其所着——《楚帛书译注》中,首次用红外线拍照,字迹清晰,为研究提供了方便(7)。帛书《天象篇》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辞(图二:6右),又《月忌篇》中有 %Nd|VA e
  ~ -lIOQ.v
  j{>E . F2.
  UP 1Y3
  W !.U Mmw`
  c Qz d0 X
  *p w:oT O
  NS -u,5J t
  4、西周金文中的“夏”字 R un)E*s f
  6#7f^u IK
  (一)、墙盘。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中,内有一件墙盘,铭文达284字,极为重要。铭文云:“上帝司夏,允保 8\!0yM# yK
  \yN jsG @,
  状如排箫的乐器;翟者,野鸡的尾饰。当时文舞,手中必拿这两样东西作舞具。而墙盘此字,恰像正面人文舞之形:人上身披有羽饰的衣服;左下“不”可能为野鸡的尾饰;右下之“义”可能是排箫。因此,此字与“夏,舞也”之字义完全吻合。再从辞意来看,“夏”代表中国。“上帝司夏”即上帝管制着中国。《礼祭法》云:“历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故周人以自己能继承夏业为正统。因此,“上帝司夏”与周人的观念也完全吻合。总之,根据字形、辞意,这个字应该释为“夏”。 s! n F c {
  g~h`w v '
  关于墙盘时代,学界意见大致相近,但又不尽相同。由于铭文中追颂了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六位先王的业绩,故多数学者定在恭王及其以后,亦有学者定为夷王之时(30)。尽管具体时间上存有分岐,但为西周中期之器是没有疑问的。 )K -@{v^|
  8 II-'%S6q
  (二)、仲夏父鬲。传世铜器“仲夏父鬲”一件(三代5.35),其铭文为“右戏中夏父乍丰鬲,……”。 z[ 0L ?~$
  yrR<F5xge
  才引起学者的注意。郭沫若、于省吾先生先后考证其为“夏”字,逐得到学界的承认。 ^ T Vic a
  D}HW7 Hnu^
  1974年,陕西岐山县贺家村周代窖穴中,出土“伯夏父鼎”一件,其铭文与“伯夏父鬲”基本相同。当为一人所作(32)。该鼎是典型的西周晚期蹄足圜底鼎。由此可证,6件“伯夷父鬲”也应是西周晚期之器。 /(BQzCP9O;
  % .p X!jL
  OR s< <H.d
  关于此字,李学勤先生释为“夔”,“读为扰乱之扰” %3 K Wc-
  702& E(rx,
  (34)。以字形而论,该字与墙盘之“夏”基本相同。墙盘之“夏”,前面已作详细考辩,此不赘述。以辞意而论,“夏”、“雅”古通,此处之“夏”当假为“雅”。“雅”者,交往也。《汉书名永传》:“无一日之雅”。此铭“自今余敢雅乃大小事”乃牧牛誓词,意为“自今日起,我敢往来于小大事……”于此处文通意顺。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18
“夏”字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鸟,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有“基准”义。“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集团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

不懂继续追问
第3个回答  2009-11-17
上面的部分像一个太阳,下面是人。太阳晒着人很热,说明是夏天。

参考资料:自己的理解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