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与演化

如题所述

一、湿地形成因素
(一)地貌及地面物质组成
三江平原大面积湿地形成是地貌及地面物质组成、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土壤与植被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1.浓江、别拉洪河地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40~60m,坡降1/5 000~1/10 000。广阔的河间阶地上遍布着古河道、冰丘湖、牛轭湖、碟形洼地、线形洼地。在别拉洪河上游一幅1/5万的地形图上量算:大小洼地共19个,面积达148.3km2,洼地占总面积的42%。大型洼地面积可达64km2,小型洼地不足0.1km2。本区地表芦扒分布有粘土、粉质粘土行穗层,厚3~17m,其下为深厚的细砂和砂砾石层。经试验,粘土、粉质粘土渗透能力很弱,成为良好的隔水层,阻止水分下渗,和地表水及地下水基本无水力联系。在地貌及地面物质组成的作用下,造成洼地积水、下渗困难、排水不畅的径流情势。别拉洪河中上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650mm,多年平均径流深120mm左右,径流系数0.20。大气降水长期停滞地表,是这个地区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形成的主要补给水源。本区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分布面积大,是三江平原河间阶地沼泽湿地最多的地区。
2.挠力河中游地区河漫滩宽广,排水畅,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荒地的水源主要是接受地表的侧向径流补给。这个地区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区,进入平原后,坡降急剧变缓,挠力河中游纵比降0.8/10 000。山区大量洪水,在此漫散。挠力河宝清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350m3/s,下游菜嘴子站,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52m3/s,相差98m3/s。据计算,挠力河中游山区,平均每年产生的径流量15.9×108 m3,而山区面积仅占挠力河中游总面积的18.5%,山区径流量占挠力河中游径流量的66.1%。本区河流中下游,位于平原,弯曲度增大,河槽狭窄,泄水能力低,在河漫滩上长期积水。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很小,挠力河中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64mm左右,径流系数0.11。这个地区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荒地分布面积也比较大,是三江平原河漫滩沼泽湿地分布最多的地区。
3.三江平原西部(街津山—二龙山—乌尔虎力山—别拉音山—双山一线以西)地面坡降稍大,为(2~3)/10 000,地面物质组成较粗,粉质粘土层很薄或没有,粉质砂土、砂、甚至砂砾石,往往直接出露地表,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荒地的水源除接受大气降水以外,同时还接受地表侧向径流的补给,补给充分。本区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的形成与局部地形低洼、地下水位高、潜水出露有关。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仅萝北水城子一带,黑龙江古河道地区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分布比较集中。
(二)气候因素
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的形成。
1.湿度大、蒸发量较小
三江平原是东北最湿润的地区之一,各地积分湿润指数在0.9~1.2之间,属湿润气候。从空气的相对湿度分析,年平均一般在65%以上。夏季相对湿度最大,达75%~80%;冬季次之,为70%左右;春季最小,也不低于50%。由于空气湿度大,湿润指数高,使水面和陆面蒸发力较小。根据计算,本区水面蒸发年总量750~800mm;陆面蒸发大部分地区为550~600mm。蒸发是水分支出的主要形式,蒸发力较小,促使地面长期积水。
2.夏秋多雨
年降水量500~700mm,虽不算多,但受季风影响,分配不均,集中在夏秋季节,6~10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5%~80%。多中、小雨,强度较小,不利于径流形成。秋雨多,是本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各地9~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20%左右,这一比例仅次于海南岛、台湾东部和云南的局部地区。据建三江(原七星农场)站1957年以来的资料统计,有25%的年份,9月的降水多于8月,个别年份10月份降水量超过100mm。秋雨多,大量水分来不及排除,就被冻结在地表和土壤层中,春季融冻后,使地表积水或过湿。
3.积雪深,冻结期长
本区降雪量较大,为40~70mm,同大小兴安岭山区相仿。最大降雪深度一般在40cm左右。入秋以后,气温下降,10月末或11月上旬,地表稳定冻结。在冻结期间,地下水以各种方式上升,凝结深度达150~210cm。春季气温和地温上升,4月上、中旬地表开始解冻,一般在6月上旬或中旬,冻层才能化通。但草根层或有泥炭存在的沼泽湿地,热导率低,7~8月份,地下一定深度还可见到冻层。1986年7月10日,在青龙河沼泽湿地泥炭层中,56cm处见有冻层,厚5~6cm;8月12日,七里沁河河漫滩沼泽湿地,在101cm泥炭层中,有冻层3~4cm。冻层存在,使春季融雪水和融冻水难以下渗,有利于沼泽湿地及沼泽化荒地的形成。
(三)水文因素
1.地表水因素
三江平原中生代以来,始终处于大面积的以下沉为主的间歇性沉降运动之中,第四纪以来本区下沉了60~300m。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地形十分低平,阶地与漫滩的界线很不明显,多呈缓坡或过渡性接触。地面坡降及河床比降均较小,地面坡度一般小于1‰,河床比降一般在2‰以下。很多河流没有河床,出山后变成老年河,下切能力弱,形成散流。发育于平原区的河流其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河流流经一段后多变成盲尾河或消失。因此,河流的平槽泄量小,杂草丛生,糙度很大,流速慢,容易泛滥。山区大量洪水在山前出槽,使河流两岸甚至整个漫滩充水。此外,河道变迁频繁,沿河两岸多遗留古河道、牛轭湖。河道如网,湖泡众多。这些都使地表径流滞缓,内水不能外排,为沼泽湿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和充沛的水分来源。每到汛期,一些河流还受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汇水顶托,其长可达70km。由于洪水顶托,提高了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低平地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湿地的生成。
2.地下水因素
第四纪以来区内河流在三江平原遗留下数条古河道,其中萝北水城子、梧桐河下游为黑龙江古河道;同江青龙河一带为松花江古河道。这些古河道地形低洼,由于河道经常迂回摆动多次变迁,所以古河道分布面积较大,切割较深,并揭穿含水层。萝北石灰窑—水城子—苇场一带的古河道位于山前洪积扇前缘,地下水水位高,汇水面积大,补给范围广,动态稳定,所以地下水参与了对沼泽水的补给作用。根据调查,水城子湿地分布区西部存在地下水溢出带,常年不涸地补给湿地。溢出带高出水城子地表水1.28m。过去这里的地下水汇集成一条长50km、宽5km、深4~5m的明水面,并对近6×104hm2的沼泽湿地进行补给。此外勤得利河、卧牛河、鸭绿河、别拉洪河等上游都是由泉水汇集而成的,并穿过沼泽湿地,从而孕育了大片沼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