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思想的不同之处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思想的不同之处

老子战争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与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
所说的“道”的立意下论兵有直接的关系。老子正是依据他的哲学思想, 所阐发的独
具特点的战争论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 才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我们没有理由不正视《道德经》用与影响, 倒不如说是老子“ 道” 的思想在军事
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把老子当作一个军事家, 而把他当作哲学
家, 原因就在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开篇就讲“ 道” , 而且反复使用:“ 以
道佐人主者”、“ 有道者不处 、天下有道、不道早已” 等语言。孙子则是直接为言兵而言兵。《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讲:“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
不察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两者的主旨、立意之区别。前面说老子为“ 俭武” 论者也就是老子提出的“恬淡为上”, 老子的这一主张是直接从其“天下有道”的社会
理想出发的, 是直接反映其哲学思想的。而孙武则是一位慎战论者, 他极力反对轻率
用兵。他一再要求“ 明主慎之, 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很明显, 孙子是
从具体交战国的角度出发的, 是以用兵制胜为目的的。从字面上看, 老子认为“ 兵者
, 不祥之器” , 而孙子则认为“ 兵者, 国之大事” , 有人据此就说两人对于战争的
态度有原则区别, 认为前者是消极反对之, 后者则是积极对待之。这种观点并不准确,
我们只能说这是缘于两人论述的主旨思想不一样, 立意角度不一样。老子论兵是依据
其哲学思想在论兵, 其论兵内容渗透着其独特的社会理想, 重在强调“ 俭武” , 以
求“ 天下有道” 。而孙武论兵则是就战争本身而具体地论述制胜韬略, 所以他把“
兵” 作为“ 国之大事” , 重在强调慎战, 以求全胜。《道德经》所体现的用兵思想
显然不是其主旨思想, 而只是对其主旨即“ 道” 的一种辅助说明和在军事这一领域
的展开和表现罢了。而《孙子兵法》 通篇是以研究军事及其战略战术诸问题为主旨,
所有论述都围绕此主旨而展开。因此, 孙武在老子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军事思想多有发
挥, 而且具体得多、完整得多, 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在战略论上, 孙武发挥老子的
“不争而善胜”的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选择论。他把用
兵之道分为“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指出“善用兵者, 屈
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 百战百胜, 非善之
善者也” ; 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这较之老子的善战者“ 不武”
、“ 不怒”、 不之说, 要具体得多、完整得多。在战术论上, 孙武在《孙子兵法》
《势篇》中全面地发挥了老子的思想, 主张“ 奇正相生, 以奇制胜”等。老子的思想
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深刻洞察和体悟的基础上的, 老子具有独特的宇宙观, 独
特的对生命、人类的观点, 老子谈战争的目的自始至终是把它作为其..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谈的。老子在《道德经》 七十章中也讲: “ 言有宗,
事有君” 。有人认为由于老子哲学中带有个人理想化的成分, 因而使其论兵思想也带
有理想化的特点, 从而使其有些论述过于理想化、绝对化, 而孙武在这方面则客观得
多、具体得多, 也好把握好理解。实际上两者立意不同, 角度不一, 是不应该作这种
简单比较的。我们说老子是哲学家也正在于老子并不是站在哪一个具体交战国的立场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问题, 老子的立意是从对人类终极关怀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而
孙子是从交战国之具体立场来看问题的, 所以对他讲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 、.. 知
己知彼, 百战不殆.. 、.. 避实击虚、出奇制胜.. 等思想我们就好理解得多。有人说
老子是一味反.. 武.. , 是理想主义者等等, 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际是对老子思想的误
解。总之, 理解老子战争思想必须上升到老子.. 道.. 的立意, 紧扣老子.. 天下有道.. 的情怀来理解。老子并不是一味反.. 武.. 、不用.. 武.., 因为老子知道这在现实中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遭受外敌入侵的情况下, 老子赞同.. 不得已.. 而进行御敌自卫战争, 倡导要.. 善胜.., 并且由此提出一系列用兵治军原则,
而这些原则无不体现和渗透着老子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和重视生命本身价值的人生态
度。同时, 我们还看到追求健康与长寿也是老子思想的独特之处。老子重视生命本身
的价值, 主张在稳定、平静中颐养天年, 反对摧残生命, 这也是老子思想中非常鲜明
的观点。总之, 老子的立足点在于使 天下有道 , 认为天下无道是产生战争灾祸的根
源; 孙子的立足点在于用战, 强调道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四、老子谋略思想的精神实质道德经..具有特殊的语言方式, 其中有些语言很容易使一些初读者无视老子情怀、不
明本末地把这一类话当作纯粹的谋略来解读, 如果再加以曲解甚至自以为得其意而把
这种心得也当成..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时, 这时候就真的会把《道德经》 当成讲阴
谋的书来读了。近人章太炎也说: 老聃为柱下史, 多识故事, 、《六韬》之旨, 著五
千言, 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当然还不能说章太炎也认为老子是讲阴谋的, 但章太炎在
这里确实揭示出了这种早已存在的对老子误读、误用的现象。可是老子提出“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 开出“道” 治社会的良方, 希望人们通过自身“ 德” 的修养回
到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中去正是针对“ 人多利器, 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智慧出, 有大伪”。 等后世所谓的阴谋现象的。老子讲.. 绝巧弃利, 可谓非
常明确直接地表明了对搞阴谋的态度。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 老子修道德。本
来是讲修养的书, 被当成.. 后世阴谋者法.. 的书, 这真是对老子的大冤枉和大曲解
。正如必须从老子之特定情怀和社会理想着手, 才能从实质上理解老子言兵之用意一
样, 我们也只有理解老子之博大情怀和特定动机, 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子所讲谋略思
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在前文中曾分析老子讲的“ 道” 不仅体现为一种情怀, 而且也
表现为一种规律。老子希望人们..“知足” 、“ 恬淡”等不仅是作为一种德的要求,
而且本身也是顺应“ 道”的规律的表现。《道德经》 中所讲谋略, 正如我们前面讲
“柔弱胜刚强” 的道理一样, 实际上是老子对道..的规律在应事上的揭示。理解..道
德经.. 之真义, 必须透过这些表面的语言方式, 看到其思想情怀和精神实质。老子讲
的功成而不居、 上善若水、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
实, 不居其华 等, 这些都是伟大高尚心灵的体现, 老子谈治国、用兵, 乃至处世中的
谋略, 都是希望人们如“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通过身体力行老子德的要求, 从而
做到按“ 道”的规律办事, 进而实现老子“ 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这才是老子的
本意。《老子》 通篇都渗透着其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 天下有道” 的社会理想。在这样一种伟大情怀之下, 怎么能说老子是阴谋家, 是讲阴谋的呢? 谋略和阴谋是
一字之差, 离开老子.. 道.. 的情怀, 就会导致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规律是客观存
在的, 老子的谋略思想是规律和情怀的统一。离开老子的情怀, 离开老子主观动机来
谈老子的谋略, 就失去了其根基和本源, 也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并运用老子在《道德经
》中所讲的规律, 而且也实际上造成了对老子思想情怀的根本背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