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历史小说的“真实”

如题所述

历史小说有自己的逻辑和语言系统
《大明王朝1566》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明朝嘉靖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并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刘泽华曾称赞刘和平“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此外,刘和平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也同样收获了良好口碑和高人气。
评论家谢有顺在对谈中评论道,在整个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界普遍缺乏思想的情况下,“刘和平的小说是有思想的,有思想的历史小说才有生命力。”
历史事实和历史小说创作之间的线该如何把握衡量?刘和平告诉南都记者,他对历史的看法更多是解释史学,不是考证史学。历史小说是文艺作品的创作,不是写资治通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刘和平说:“历史事实都是我的桑叶,我就是一条蚕,把桑叶全部吃进去,像蚕吐丝一样转化成艺术作品。譬如,我在改编《雍正王朝》时,将史料记载的在雍正三年就已经倒台的‘八爷党’延续到了雍正十三年,对于这种改编,我曾请教过两位清史研究大家戴逸和王钟翰,二位老先生都特别理解,并且表示这就是史学和文学的本质区别,也就是文学艺术存在的独立价值。”
文学作品的最根本属性是美学,不是史学也不是科学,这是刘和平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存在即是合理的,历史小说创作就是在建构一个和历史平行的世界。这个平行世界,要靠两个系统来建构,一个是自己的逻辑系统,它会把史料里面毫无关联的东西用美学的手段解释重新结构在一起。另一个就是构建逻辑系统必须用的文学逻辑的语言系统。许多语言对话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只有在文学作品才会出现。对于作者而言,最难的就是用文学艺术的语言来表达,还让大家觉得真实。
刘和平引用了陈寅恪的一句名言,我们对历史以及历史人物都要抱有“瞭解之同情”。谢有顺指出:“刘和平的小说中有一种所谓的精神的真实、想象的真实或者是人性的真实,在逻辑里面虚构、想象,包括添加很多的元素,以人物为中心,这个历史就活了。”
历史小说就是给历史做添注
22日上午,唐浩明在书香节广东馆分享了“做豪杰好,还是做圣贤好?———唐浩明谈曾国藩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的主题讲座。他的“晚清三部曲”至今仍是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更被誉为“中国研究曾国藩第一人”。
提及历史小说的创作,唐浩明表示:“历史有多重表述,作家有作家的表述方式,学者有学者的看法,普通老百姓也有心目中自己理解的历史。”在解读曾国藩的讲座上,唐浩明并不介意把一些野史记载作为自己分析的补充材料。“历史小说其实就像是给历史做的添注,”唐浩明这样比喻自己的创作。
历史小说是对正史的补充
22日下午,“读《宋末大变局》,看宋末人物气度和风骨”的新书分享会在广州购书中心举行,作者张全生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倪腊松、作家艾云、周闻道等人一起,围绕着小说中所展现的一个不一样的宋朝进行了对谈。小说根据南宋末年名将余玠入主四川,和四川义士一同打造山城抗蒙体系,抗击蒙古侵略的史实,描写了历史转折处惊心动魄的变局和走向。阿来点评称此书“给历史以尊严,给宋末以风骨,给四川以气象”。
尽管《宋末大变局》书中存在大量虚构和想象,但在张全生看来,像《明史》这样的所谓正史,也存在着很多歪曲事实的地方,但它对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依然有帮助。抛开虚构和想象,历史小说的大体框架和历史环境“是不能够错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