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读《史记》:为何只看到信陵君的高尚行为呢?

如题所述

容忍异母兄弟魏无忌豢养食客三千人,心胸宽广,目光远大。历史上为了争夺王位骨肉相残的事数见不鲜,执政者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甚至儿子在那里招兵买马的,是不允许他在那里成就他自己的美名的,然而,魏王竟然允许“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魏无忌) ”、“诸侯以公子(魏无忌)贤,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种现象出现。所以,魏王胸怀是比较宽广的。

如姬父死,魏王不滥杀无辜。如姬最受魏王宠幸,她的父亲被别人杀死,三年之后还没能报仇,于是她向魏无忌哭泣,魏无忌替她报了仇。试想,魏王身为一国之君,什么仇不能报?他之所以不为如姬报仇,是不是如姬的父亲死有余辜,或罪当万死?相对来说,如姬与魏无忌是叔嫂关系,怎能与如姬与魏王的关系相比?要报仇的话也应是魏王出手,魏无忌是不便参与的。所以,魏无忌是“多管闲事”,魏王则是高瞻远瞩。

大人不计小人过,魏王宽恕了魏无忌。魏王恼怒魏无忌为了一己虚名,偷盗兵符,假传王命杀死晋鄙,犯下了欺君之罪,所以魏无忌不敢回国。血毕竟浓于水,随着时间的流逝,怒气一消,魏王最后还是原谅了魏无忌,并恢复了撤销的封号和俸禄,但魏无忌还是不敢回国,相比之下,孰优孰劣,一览无余。

所以,如果说魏无忌是“君子”的话,也是伪君子;魏王才是真正的宽宏大量的君子。

——侯嬴之死大快人心

侯嬴在《信陵君窃符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除了魏公子之外唯一一个贯穿全文的角色,后人似乎也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隐士。细读全文,我认为侯嬴并不多么伟大,甚至他的死也大快人心。理由如下:

侯嬴老谋深算,实在可怕。

在魏公子驱车虚左迎接侯嬴之时,侯嬴便已表演了自己城府颇深的一面。他对魏公子说:“我只是一个看大门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应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一个高尚能礼贤下士的人!”这段话说得真是滴水不漏。通过一件小事,便为魏公子做了一个大大的广告,且是免费的,并且家庭贫困、身份地下的侯嬴也只能如此谢魏公子,可见侯嬴的心计。有一个如此“老奸巨滑”的人在身旁,不可怕吗?

魏公子的行动皆不出侯嬴所料,实在可怕。

魏公子在劝说魏王出兵救赵无果的情况下打算亲自去拼命。侯嬴不但不随从,而且连一言半辞的送别和劝勉的话都没有,魏公子很纳闷,半途而返,想问个究竟。侯嬴对曰:“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前往可我不送行,因此公子恼恨我会返回来的。”之后,才出了“窃符救赵”的“妙计”。侯嬴为什么非要公子返回再献妙计呢?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侯嬴的地位与众不同,也就是显现自己的才能,反衬公子三千食客没有一个比得上自己的。有一个如此“老奸巨滑”的人在身旁,不可怕吗

自杀保名,以死谢恩,不计国家厉害,实在可怕。

侯嬴知道自己献了一条“馊计”,即使不自杀,也会被魏王杀死;即使魏王不动手,晋鄙的家人也会把他碎尸万断;甚至连魏国的老百姓也不会放过他。还有一种可能,魏公子最后后悔出卖自己的国家,一怒之下,把侯嬴杀死;甚或秦国派人把这个“多事”的家伙收拾了。总而言之,侯嬴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侯嬴是个聪明人,先死,以保名;先死,以决后患。为了报恩,能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性命,这样的人实在可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1
因为人们看东西的时候普遍喜欢富有正义感,积极正面的东西,所以他们会更加关注这一点,才会忽略了其他人物,只注意到信陵君。
第2个回答  2021-04-01
应该是对这个人的一些行为描写的比较细致,所以看完之后才感觉印象比较深。
第3个回答  2021-03-31
面对经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写道: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们越是懂的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对于《史记》,我们丝毫不怀疑它的“正史鼻祖,文章大家”的历史定位,也丝毫不怀疑鲁迅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赞美。只是,在读《史记》的时候,我们需“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4个回答  2021-04-24
信陵君的行为未必真的高尚,他会窃符救赵也是因为平原君的激将法:“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平原君很了解信陵君沽名钓誉的心理,所以用他的名声来激他。
窃符救赵,信陵君至少有三件事情干得很不厚道:勾结后宫(如姬)、窃取兵权(偷兵符)、擅杀大将(晋鄙),放在别人身上怎么看都是造反的行为,而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做完这些他也知道自己有错,回去免不了受责罚,干脆留在赵国不回魏国了。听说赵王感激,要封赏自己,还“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经门客劝说才会当着赵王做样子自责负魏,而他本心未必这么想。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魏王没有怪罪信陵君,依然保留了他的封地,可是他不敢回魏国,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王派人请他回来,他竟然“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身居王位的兄长没有多疑,反而是信陵君疑心魏王要怪罪自己,即使魏国遇险,他还是不敢见魏王派来的使者。
也许作为魏国公子,魏王的亲弟弟,在信陵君心目中魏国的利益远没有自己的名声重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