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秦国官员制度之三公九卿

如题所述

秦国官员制度,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起不断革新,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君权的集不断中,旧公族贵族特权的不断削弱。这种“君权至高无上”的官员制度,确保君王政令的不折不扣的贯彻与落实,也是秦国能够扫灭六国一统中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秦国中央政府主要由三公九卿组成,辅佐秦王管理全国军政要务。最高级别为三公,分别是相国、御史大夫、国尉。其次为九卿,分别是奉常、宗正、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郡设郡守、郡尉、监察史,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令、县尉、县丞,县令管下属各乡。乡下设三老(管理下属各亭)、啬夫、游徼(负责巡查盗贼)、有秩(管小乡)。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里设里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是秦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上承皇帝诏命,下统百官,总揽政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首相。”秦国出任丞相的人均要封侯爵,这是政府定制,如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等。
      公元前309年,秦武王嬴荡设立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嬴稷改丞相为相国,先后有魏冉、范睢、蔡泽担任。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岁继位,在他加冠亲政前,吕不韦担任相邦(摄政大臣),又设置丞相昌平君,在这段时期左右二相并立或只设一个丞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一统九州,设丞相一人成为国家定制,李斯为丞相。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胡亥诛杀李斯,赵高为丞相,因其是个阉人,所以称“中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秦国创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制度的开端。御史大夫,为副丞相,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御史大夫下设两个属官御史中丞、御史丞,其中御史中丞领导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照官员日常行为规范弹劾朝廷百官,权力极为重要。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国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国尉、太尉、大司马等,都是古代朝廷掌管军务的最高长官,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秦国位在诸将之上,辅佐秦王管理和处理国家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副主席。战国四大名将之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都曾担任秦国国尉。
      九卿遵从丞相的政令,处理国家事务,是秦国仅次于三公的官员。

      奉常,掌管国家宗庙祭祀礼仪,银印青绶,俸禄两千石(九卿都一样)。奉常下设属官:太乐(负责宫廷音乐)、太祝(负责太庙祭祀)、太宰(皇帝饮食及祭祀用的食物供奉)、太医(负责管理巫医)、太史(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太卜(根据君王诏命占卜大事吉凶)。

      宗正,掌管皇家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秦国设驷车庶长(《大秦赋》中,公子赢_担任此职),掌管宗室事务,并设有专门法令处理宗室犯罪之人。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病危,害怕死后大哥公子嬴虔作乱杀死商君,密令宗正处决嬴虔,但被其发觉装死逃过一劫。

      郎中令,掌殿中议论、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及殿中侍卫之事,相当于秦王的秘书处和警卫处,位高权重。
      郎中令下设属官:大夫(负责议论,如谏议大夫)、谒者(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百官奏事,王绾担任此职)、郎(多为待选官员,有中郎、侍郎、议郎等。这个职位没有固定人数编制,俸禄从三百石到六百石不等,多由贝选、荫任、军功特拜来产生,每个郎的背景来历都很深,李斯初入秦国官场时就是为郎)以及期门、羽林等宫中禁军。

      卫尉,掌王宫诸门屯兵,一般为皇帝信任的武将担任。卫尉下设属官:公车司马令(掌管国家公共车马,安排朝廷用车)、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安排宫门守卫)。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嬴异人病重,华阳太后幽禁秦王,此时卫尉为芈氏族人担任,阻挡吕不韦等人入宫。
      太仆,周朝的官职,秦国沿用,掌管皇家车马,赵高曾担任此职。
      廷尉,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掌刑狱,下设属官廷尉丞。
      典客,掌管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朝觐君王、接待诸郡县来京办事的官吏,下设属官行人(临时远赴各地出差)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各种谷物粮食、金银玉器的贮存,相当于国家司库。治粟内史下设属官太仓令、太仓丞(掌管国库中粮食的贮存)、平准令、平准丞(负责平稳都城及诸郡的物价)。
      少府,掌管君王的私产,负责秦王的日常生活起居,下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