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如题所述

(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山区如果不搞好水土保持,就会逐步变成荒山秃岭,农、林、牧、副、渔就会失去基础。若把山区的水土保持搞好了,保住了土壤,就保住了表土中的养分,保住了山区灌溉和人畜用水。只有保住土、肥、水才会有农、林、牧的全面发展。所以进行水土保持是发展山区经济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建设。不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山区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希望。不仅如此,山区的水土保持也是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才能减少平原的洪涝灾害,农业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搞好山区的水土保持,不仅是恢复和发展山区经济的根本保证,而且对其他相关联的地区的经济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石家庄市人民在长期的防止水土流失的生产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是要做到六个结合:即治山治水相结合,治沟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田间工程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1)加强对自然植被的保护。解决水土流失,首先要解决植被问题。目前保存下来的植被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很重要的物质基础。要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和刨坡开荒。对目前尚未造林和造林困难的地方,应进行封山,使各种植被自由生长,提高地面覆盖度,增加保水固土的能力。

2)营林种草绿化荒山。过去造林年年搞,但是效果不太好。造林不见林,往往是造林春满山,夏一半,冬不见。究其原因除了林业政策不够落实、森林法执行不严格,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造林没有因地制宜。造林也要讲科学,要按海拔高度和植被情况的不同,分别进行。

一般来说,2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风大风多,树木难以成活,应以草被为主。1000米以上至林线以下,植被密度较大,立体条件较好,应以造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为主。阳坡土层薄,宜造水源涵养林,阴坡和沟谷土层比较厚,宜造用材林。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坡度在25°以上的山坡,宜造水土保持林;坡度比较小,中层以上土壤和沟谷宜搞用材林、经济林;薄层土壤应搞薪炭林、饲料林。水土保持要实行草木、灌木、乔木相结合,增加地面覆盖度,形成地上树冠多层郁闭,地下植物根系多层固土。

3)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实践证明,进行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效果较好。根据各小流域的实际情况,从上到下,从坡到沟,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岸到沟底进行全面部署,层层设防。沟头要加强坡面治理,做到水不出田,从根本上控制导致沟壑发展的水源和动力。在邻近沟头的地方,修造防护工程,拦蓄地面径流使水不从沟头下泄,制止沟头发展。在沟坡上控制鱼鳞坑、水平沟、水平阶等,防止冲刷,减少和减缓下泄到沟底的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至干沟,根据不同条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水库等工程。这样,年年不断,持之以恒,分期分批治理小流域,才能取得成效,否则,用单一措施分散治理,往往收益甚微。

(2)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

根据西部山区的土地资源特点,目前大力发展林、牧、果是优势。应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依靠政策的指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集中力量,在抓紧粮食生产和搞好多种经营的同时,抓好林、牧、果三个方面的开发。

林:西部山区宜林面积大,林业生产的重点应放在中低山区。除对现有林被加强保护外,对适合造林的荒山要乔、灌木相结合。突出抓好速生林、饲料林、薪炭林,努力做好近期绿化。逐步把中低山区建成林业生产基地。

牧:山区畜牧业开发的重点,应首先放在牛、羊、鸡、兔、猪、鸭等家畜家禽的饲养上。努力提高家禽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发展肉牛、奶山羊、奶牛以及养蜂事业。

为了解决好林、牧发展的矛盾,大牲畜目前应以栏养为主。同时也要有计划地规划牧场,适度放牧,努力把山区建成畜牧生产基地。

果:种植在低山、丘陵地区的干鲜果大有潜力可挖。在搞好现有果树科学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新特果树。随着果树的发展,果品产量的增加,要大力开展果品储藏、加工、积极生产果脯、果浆、果汁、罐头等,促进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努力把低山、丘陵建成干果生产基地。

粮:山区适合种粮食的地方,要切实把粮食作物种好。要努力培肥地力,实行集约经营,调整农作物布局。丘陵地区水源奇缺,土壤养分含量较低,干旱、贫瘠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力开发水源、科学用水的同时,要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大力发展谷子、甘薯、豆类、芝麻等耐旱、耐瘠薄作物。深山区因热量不足,要以玉米、土豆为主。河滩沼泽土和潮湿土可因地制宜地发展水稻生产。

(3)深度开发东部平原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面积约占石家庄市总土地面积50%,地势平坦,坡降1/2000~1/4000,适合机械化作业,光照条件好,热量充足,适合一年两作,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地力中等、土壤表层质地适中,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是粮、棉、油的重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的主攻方向是: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行工农业生产节约用水,积极培肥地力,调整农作物布局、改造中低产田。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雨养型农业和有机旱作,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布局,扩大节水农作物面积,多途径提高土壤覆盖率,加强中耕保墒,减少土地蒸发,平整和深翻土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工业生产要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努力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如实行废水处理回收,闭路循环使用以及将冷却水、冲洗水降温、沉淀后循环使用等。

(4)多途径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农业生产要使农作物高产、稳产,就必须有一个高度熟化的肥沃的土壤。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有深厚的耕作层、适中的土壤质地、良好的土体耕型、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所需要的各种矿质养分含量,而且要有良好的土壤结构,较强的保水保肥性能和供水供肥性能。农业生产过程中,要通过科学施肥、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等方面的措施,来培育这样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农作物秸秆还田数量,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广辟肥源,挖掘肥料潜力等途径提高土壤肥力。

(5)改革种植制度,实行轮作倒茬。

“倒茬如上粪”,这是农民群众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目前石家庄市大部分耕地的种植方式是冬小麦——夏作物——冬小麦——夏作物,这不便于倒茬。随之产生了复种高产与地力、肥力不足矛盾。长此下去,不利于地力的提高。因此,应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有计划地调整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利于轮休倒茬,逐步实现3~4年倒茬一次。

(6)合理施用化肥、提高肥效。

科学施肥包括因土施肥、因作物施肥、以产定肥、配方施肥等多种施肥技术。

实践证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力,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效益,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因土施肥。各地土壤类型不同,又长期受自然条件、作物种类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土壤肥力是不平衡的。近地一般施有机肥数量多,土壤肥力就高;远地一般施有机肥少,土壤肥力则低。土壤肥力高低,对肥料的反应也不相同,增产效果差别很入。

2)合理施用磷肥。据土壤普查资料介绍,石家庄市大部分土壤速效磷缺乏,它是各种养分的主要限制元素。如果不增施磷肥,势必影响其他养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辛集市土肥站试验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因石家庄市大部分土壤属石灰性土壤,pH较高,磷元素易被土壤钙质所固定,所以在磷肥施用中,应注意磷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来确定,并注意分层施用技术。

3)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肥配合施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效长,供肥平稳的特点,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化肥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但成分单一,两者配合施用,可互补不足。氮磷配合施可相互促进可产生联应效果,达到高产稳产和提高地力的双重效果。

4)因作物施肥。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的数量是有差别的。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要的养分数量也不同,就是同一作物同一生育期长势不一样,需要的养分数量也不一样。因此,施肥要看作物的种类和长相。农作物在整个生产发育过程中,植株体内养分含量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就代表了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因此,在开展土壤化验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开展作物植株营养诊断,及时掌握作物植株体内各养分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科学施肥。

(7)改革耕作制度。

从事农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参与着能量的转移和物质的循环,都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调节农业生态系统。为了合理改革耕作制度,正确管理和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必须研究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研究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量和流速。为了达到农业高产、稳产,转变和储藏更多的能量和物质,我们的耕作制度必须有利于更多的能量和物质纳入农业生态系统中来,首先要集中到绿色植物种植的轨道上来。为此,要有合理的结构保证物质和能量通过多条途径向农作物转移,又需要在机能上保持高的转化率,加快流速和增多流量。为达到上述目的,在耕作制度上必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一切地面,凡具备种植条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的种植绿色植物。挖掘生产潜力,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光能的利用率。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近些年来,许多地区庭院经济发展较快,收效甚大,应该大力推广。

2)增加间作和套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在空间上、时间上充分利用土地和太阳能。间作要做到高秆作物和低秆作物相结合,长日照作物和短日照作物相结合。套种适时,后茬作物播种过早,前后茬作物共生期长、互相影响,且后茬作物由于植株大,前茬作物收获不便,本身受损也严重。后茬作物播种过晚,达不到早播,延长作物生长期的目的。

3)实行因地种植和改进栽培技术,使农作物更有效地转化太阳能。农作物转化太阳能效率的高低,合成有机物质的多少,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而有很大的不同。要想提高光能利用率,就要根据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特点合理安排农作物群体,使其适应环境条件。小麦、玉米耗水量多,应在水源条件好、肥力较高的土壤上种植。谷子、山药、豆类、花生、芝麻等耐旱、耐沙、耐瘠薄作物,应种植在表层质地偏沙的土壤上。棉花、高梁耐盐能力较强,应首先安排在盐化土壤上。

4)选用优良品种。农作物种类不同,品种不一样,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也不一样。有的作物、有的品种转化太阳能的效率比较高,有的就比较低。应根据比较和鉴定,培育和选用高产作物和优良品种,提高光能利用率,合成较多的有机物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8)合理改良利用低产田。

实现石家庄市均衡增产,把石家庄市平原建成粮、棉、油生产基地,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这目标的实现,在土地建设上,一要继续搞好高产田建设,实现高产再高产,这是土地建设的先导,用以探索高产经验;二是要加强中产田建设,实现中产变高产;三是狠抓低产田建设,逐步实现低产变中产、高产,实现全面均衡增产。改造利用低产田的关键除了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外,还应针对低产原因,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利用。

1)远次地的改良利用。部分人少地多的乡村,对距村比较远的土地,施肥少、管理差、地力弱、产量低、收益少。但这部分土地往往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只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进行土地平整、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等措施,农作物产量就会大幅度提高。

2)沙地、漏沙地的改良利用。沙地、漏沙地的通病是漏水、漏肥。进行改良的方法是要克服漏性、提高肥力、改善土质。对于通体质地较粗的土壤,应重点通过增施有机肥、客土掺粘等措施进行改良。其利用适宜种植花生、豆类、山药、谷子等耐旱、耐瘠薄、耐沙等作物。对于表层质地较好,耕作层以下有较厚的沙层的土壤,应避免深耕,以防打破犁底层,漏肥漏水加重。

3)盐碱地改良。改造好这部分土地对增加粮食产量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改良利用盐碱地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和“以水改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水改的总原则下,耕作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9)见缝插针,填空补闲。

积极发展绿肥和养地作物,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种植绿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平原地区发展绿肥要因地制宜,多头多路,见缝插针,填空补闲。除利用路旁、堤岸、荒滩、渠边等闲散地种植紫穗槐、沙荒种地丁,盐碱地种田菁、柽麻等,要积极搞好间作套种,如棉田倒茬种油菜,棉田早春种毛叶苕子,小麦与油菜带状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等。这样,既能增产增收,又能种地养地。

(10)实行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管理土地。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空间时代,仅凭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利用RS、GIS等手段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一套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做到地动人知,科学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并向外部传递正确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