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三省长官权力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而唐代的三省长官分别是尚书左、右仆射(因太宗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所以唐代不设置尚书令,有左右仆射负责尚书省)、中书令、门下侍中,这四位成为了当然宰相。而在太宗李世民时期以尚书省的左仆射房玄龄为首席宰相,其次为右仆射、中书令、侍中。而听蒙曼副教授讲的长恨歌中书令变成了首席宰相,侍中成为次席宰相。但是左右仆射却不是宰相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三省的权力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唐朝初期的尚书省权力有多大。尚书省的权力什么时候被削弱的,甚至长官退出了宰相。

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为中书舍人。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 。仆射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制已名存实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9-12
李隆基。具体就是从李林铺当宰相后开始,原来权利特别平衡,李隆基刚开始的时候任命的宰相,比如姚崇,张说等等,都只是让他们当三四年,等他们有了根基打算兼并权利,党同伐异的时候就换掉,但是到了李林铺,李隆基糊涂了,一直让他当了很长时间,然后他就又足够的根基开始兼并其它的权利了,导致上面你说的那种现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