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讳疾忌医的论据

论据 正反的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神医的预言最终应验——不出几天,心怀怨恨的桓侯不治而亡。很多个世纪以后,这则《史记》里的故事被编进中学课本,“讳疾忌医”成为课后习题的重点打击对象。
即便“不悦”,桓侯也不能确定自己百分百没病,否则他后来犯不着“使人问其故”;但他又不相信自己被人说中,当真病入膏肓。在似是而非之间,桓侯选择了鸵鸟策略——这种处事风格被我们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索罗斯的名言令人难忘:“我什么都不害怕,也不害怕丢钱,但我害怕不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特别是关乎身家性命的风险,我们通常心生恐惧,继而选择逃避现实,“宁可信其无,绝不信其有”。下面这段模式化的对白是颇为理想的论据:“家里最近都说我脸色不太好。”“可不呗,还不去医院看看……啊呸,我这是在说什么呢,喝酒喝酒。”觥筹交错之间,宠辱偕忘。
身边有许多朋友以自由为职业。没了所谓的“单位”概念,自然也就享受不到一年一度体检的“福利”。但是“眼不见心不烦”,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体检还不都是骗钱的。你看我,十年没检,照样,腰好背好腿脚好。”
可终于得空去拍些这片那片,往往能查出个三长两短。“我早说别体检吧。这下好了,惹来一身病。”不过,真到了这个时候,嘴皮子上虽然少不了抱怨,心里头,倒又不像原来那样七上八下。既来之,则安之,早发现,早治疗,破财消灾嘛。
九岁那年,大腿上长了个直径半厘米的小包。看着,不像是蚊子叮的。摸摸,不疼也不痒。这是什么玩意儿呢?天知道。不敢多想,不敢给父母说,更不敢去看医生。一忍十年,终于有天闲得不行,去省立医院看了看。“赶紧开了吧,再晚半年你可就好受了。”半个月之后,我终于明白什么叫“长痛不如短痛”。
想起大二那年,保险学老师在讲台上对我们说:“风险,其实就是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如果可以确定损失的发生,那倒根本无所谓风险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