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200字

如题所述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名言


1、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视其友。


3、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7、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6、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22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名言

1、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视其友。

3、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7、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6、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9-20
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的名言

1、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视其友。

3、智者贵在乘时,时不可失。

4、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7、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9、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1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6、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18、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马迁
第3个回答  2021-05-19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2-06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著名的史学家,与 司马迁像
[1]司马光并称“世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