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和副官分别称作什么?

如题所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
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
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六部长官称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来,尚书的地位很高。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唐代规定官员的选授制度是:三品以上者由皇帝亲自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皇帝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根据其身材、资历、才能、功劳、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优劣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四司官员分掌如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假使,其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
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其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
礼部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其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开元二十四年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礼部的地位就大大提高了。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询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员外郎,掌兵器、卤簿仪仗。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诸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2
三省是中书省(长官称内史令 副官称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诚纳言 副官诚黄门侍郎)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副官称仆射)六部长官诚尚书 副官称侍郎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05
六部的排序是∶ 吏、户、礼、刑、兵、工。这有些类似后世领导排顺序,实权大、地位重要的排在前面。比如在清朝,军机大臣一般从各部尚书当中选拔,而吏部尚书进入军机处的概率最大,户部尚书的概率也很大。但是,工部和兵部的尚书一般不太可能进入军机处。因为,工部和兵部的职权比较边缘化,尚书的实权比较小。就连吏部侍郎、户部侍郎进入军机处的概率,都比工部尚书大。这和级别没有关系,主要看所负责部门的实权大小。

在政治实践中,最主要的两项权力,一个是人事权,一个是财权。用最简单话说,在自己家里,最主要的是哪两样?一是家里的小孩子谁说了算;一是家里的钱谁在管。一般在这两个问题上说了算的人,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这跟户口簿上的"户主"是谁,关系不大。吏部侍郎比工部尚书的实权要大得多,原因就在这里。
六部中,首重吏部。吏部权力最大,因为它管理的是官员的任免、升迁、考核、惩罚,和所有官员的切身利益相关。
那么,吏部真的能够决定天下官员的仕途吗?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从名义上来讲,天下官员的任免奖惩都是由吏部操作的,但实际上,吏部的权力在过程中会大打折扣。以最近的清朝为例,吏部尚书能任免各省的巡抚吗?不行,不要说巡抚不行,就是布政使、按察使,吏部也任免不了。

不过,吏部尚书虽然不能任命巡抚,但是可以审核候选人的资格。同时,吏部可以提名人选,这两项权力也是很要命的。人事权可以分解成很多阶段,按照人事任命的过程可以分为∶考察、提名、决策。皇帝掌握了最终的决策权,考察、提名的权力则在吏部。所以,吏部还是掌握了相当一部分人事实权的。尤其是对中低级官员的任免,吏部的操作还是非常关键的。皇帝不可能对所有的官职都亲自过问,他只掌握高级官员和极少数的关键岗位,中低级官职就放手给吏部了。吏部实际上负责中低级官员的任免和高官的审核、提名,外加办理所有人事案的程序事务。
中央各部,部下分司。各部的长官是尚书和侍郎,一般尚书有一位,侍郎有左、右两位(清朝比较特殊,有满汉两套班子)。各司的负责官员是郎中、员外郎、主事。他们就是司官。司官有好多位,六部中有的司有十多位司官。这其中,多数司官是不干活的,掌握实权的是两位,一位是"掌印郎中",一位是"主稿郎中",前者负责用印,后者负责处理公文。可能还有帮掌印、帮主稿,但真正用权的人,一个司中也就这么三四位。通常是按照资历、参考业务能力,推举司中实职官员担任。在清朝,满族官员任掌印,汉族官员任主稿的情况较普遍。吏部一共有两百多名官吏。请注意是"官"和"吏"。吏也称书吏、经承、攒典、贴写等,不是官,而是一种差役,是政府向老百姓征发的徭役,让老百姓到政府机关来义务工作,是"在官之民"。和官员一样,吏也是有编制的。吏部的官和吏合在一起,有超过两百个编制。在实际工作中,官员们先前读的是四书五经,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加上在一个岗位待上三五年就调任转走,因此业务工作很生疏。承担具体工作的几乎都是吏。书吏反过来操纵政务,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的现象,在明清两朝都很严重。通常都是书吏处理实务,提出意见,司官同意后上报堂官,堂官认可后奏报皇帝。皇帝御批后就成了国家的正式法规、政策。可追根溯源,它是书吏的意见。书吏往往利用司、堂官员业务不济、精力有限,把官员变成了手中的工具。有人就感叹,清朝是与胥吏共天下。当然了,书吏能否得手,关键在官员。如果遇到办事认真、业务娴熟又精力旺盛的官员,书吏就没法蒙混舞弊,只能乖乖当官员的行政工具。
第3个回答  2013-09-19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 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 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 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 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 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 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 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 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 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 四司,计24司。
第4个回答  2021-04-05
唐代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门下省是晋朝首先建立的,南北朝依然沿袭,晋朝时期三省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三省在各个时期的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不同,在封建社会末期实行封建专制,基本废除了三省制度。
基本信息
形成时间
西汉以后
建立时间
隋朝
作用
加强了君主专制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部
简介
隋唐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