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科举制度在内容与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明朝(注意)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介绍比较好理解。我简要概括一下。

明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分为明经,就是考察《四书》《五经》等八股文体。第二科是实用文体写作。三则是时务策论。【这应该算是内容上】最大的变化在于在八股文中尤其重视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为《四书》作的注,有条要求是要符合当时朱夫子的思维。这无疑狭隘了思想。我个人认为估计朱元璋本来想认朱熹作祖先,后来没认成,用这种方式作纪念?

形式上突破了隋唐时期小规模的招收人才办法,大大增加了选拔力度,使得更多人可以当官。这无疑是广大考生的一剂兴奋剂。由此,更多的人们愿意穷尽一生等待金榜题名,状元登科的无比荣耀也让所有人叹为观止。【这是形式上的最大不同】当然在程序上是这样的,童生(并不特指是小孩,未获得秀才称号的读书人都只是童生)经过院试,合格的称为秀才,一二等秀才继续参加省会举办三年一届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举人们参加京城办的会试,考中的叫贡生,第一名则是会元。贡生通常有三百人(明朝),继续参加最为重要的殿试,状元登科在此一举。殿试决出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人,就是状元,探花,榜眼。二甲称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称为赐同进士出身,也是若干人。

以上是我看《明朝那些事儿》了解的。楼主有兴趣可以去找找,这在第十六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30
不说变化,我完整说一下
学子们的考试科目分为三场:
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由于出的考题不可以和以前出过的重复,所以通常出的考题都会很刁,甚至考官自己有时候都弄不懂
第二场考试实用文体写作
第三场考时务策论,也就是给一件事情让你分析,也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应用文。
实用文体写作比较麻烦,需要写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几个部分,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而且答题时还必须依照圣人朱熹的思想来答,这种形式非常禁锢人的思想,但是能写出一篇立意深刻、文辞优美的八股文必定是天才。
再说另外的
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院试,范围是州县,考试者不论年龄统称为童生,考试成绩分为六级,只有考到一、二级才可以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录科”
下一级为乡试,范围是全省,时间三年一次,一般在8月,通过的人叫举人,是有资格做官的。
第二年2月举人们可以去京城参加会试,对手为各省的精英,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最后是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学子们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会根据考生们的表现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说的比较多,变化就让LZ自己对比一下吧。
第2个回答  2010-07-11
内容就是八股文呗。明朝的特色!~
第3个回答  2010-07-10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

总的来说形式上更规范化制度化
————————————————————————————————
内容就是完全的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比起唐考的诗赋和宋考的策论,更死板,严格按照八股文来写)

八股文。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