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进行比较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异同点。
【异】当今应试教育的考试是以淘汰为目的。在众多考生当中仅仅有比例很小的人会选择复读,而且复读的成功率未知,复读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所以如果一些记忆力差的,天生考试能力差,但是却有其它方面真正才能的人就会被抛弃。尽管我们不能说高分一定低能,但是至少选拔出来的只是那些记忆力好的人。另外的德育美育由于没有普及,所以导致另外一些方面的人才无法突出,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而唐代科举制并没有岁数限制,而且在当时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实在不行也可以弃文从农,自然经济给了每个人都可以活下去的机会。因此,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拔人才。唐时的科举制不比明清八股取士,唐代的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很精,数目很小,所以更不会滥官,因此可以理解为是以选拔为目的。
【同】两种考试形式,其实都是较为公平合理的。因为从考卷可以反映出来的知识水准也是比较全面的,如果按照有人提议的综合德育来讲,这固然没错,可是操作性不强,如果我家有钱,是否我家道德水准就高了?这里会存在更多的舞弊。相比全考生的素质而言,应试教育是目前更符合实际需要的手段。尽管它仍有漏洞,但毋庸置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真有本事,你就考个好成绩,如果你没有考试的能力,你不通过应试教育,你依旧能在社会上立足。 而科举制则是更彻彻底底的将唯才是举发扬。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发展的士族化终于在掀起的科举大浪中淹没,布衣百姓也可以当官标志着人民追求公平竞技观念的出现。唯才是举而非唯亲,更也使得用人之权回归中央,这是科举制给社会最大的积极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2
这里只列举唐朝的科考制,今天的高考制大家都知道,不用叙述,大家对比从中判断吧。
唐王朝于公元618年建国之后,李世民君臣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达到长治久安。基于以上的考虑,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使这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高祖五年(622 年)的选举诏令标志着以面向社会,自由报考,公开竞争为特点的科举制度的正式建立。
1.考生来源与报考手续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 选 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关于报考的手续问题。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地方州县及中央官学的预试和尚书省的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 --吏部复试。
2.考试科目及内容
唐代科举,设科繁多。据《新唐书·选举》载:
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有一 史,有三史,有开元礼 ,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穷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有史科。
其中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这些科又称常科。
3.考试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多,但方法却只有五种,即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4.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流弊及影响
隋唐统治者创立并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首先表现在选举用人的大权集中到了封建中央的吏部,加强了皇权。自实行科考以来,一般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他们专心致志地考科举,尤以“进 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增强了朝廷的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其次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科举选官有了统一的内容和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全国上下欲通过 科举做官的人们将竭力适应并达到这一标准,这就在有形无形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再次是较广泛地向地主阶级的各阶层和广大平民子弟打开了入仕的途径,使过去的所谓寒门 ,亦即中小地主和社会一般平民通过科举获得了参政的机会,甚至获得了高官厚禄。唐代科 举 制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选士原则,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2个回答  2010-07-16
谁知道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