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判断碎银子是几两的呢?

如题所述

古代人是判断碎银子用一个工具:戥(děng)子,也叫戥称。这是一种古时候专门称量的,是常用于贵重金属的精密衡器。跟称中药一样,戥子能称出及其微小的量,就像现代天平的砝码一样。

由于古时候木杆秤的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宋朝官员刘承硅于1007年潜心研制出我国第一枚戥秤

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

这种戥秤结构合理,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扩展资料

古代银两与铜钱的换算

古代货币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钱那么明确。算个大概,可能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吊)铜钱=10000文铜钱

这里提到“贯”“吊”等单位,是因为古代流通的货币以铜钱为主,为了方便携带和计数,一般都把铜钱穿起来。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每一百六十枚用麻绳穿成一串(穿时每边放六十枚,底盖各加一枚,实际上是一百六十二枚);也有说“一千文为一贯”,根据上面的换算公式,更倾向于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一贯(吊)钱有1000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9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在古代,比较普遍的流通货币就是铜钱和银子了,小商小贩看到一两银子就知道这买主是个有钱的大主顾,而且因为一个银元宝被买凶杀人的故事也不胜枚举,所以,一两银子对于普通人家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了。

往往在和小商贩交易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是碎银子,碎银子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商贩们是怎么看出来银子是几两呢?

因为在古代的交易通常是铜钱,交易银子的地方通常就是高档一点的地方了,这些地方往往配套有天平,当然,这个天平非常的精准;另外还有钳子,钳子的作用就是剪开银子,很多碎银子其实都是从银锭上剪下来的。所以用天平称其实是一个最简单的方式了。

有些比较老练的人,经手的银子多了,拿到银子后大概的掂量一下就知道银子的重量。

在古代,同现在的银行一样,专门有钱庄,钱庄的有把碎银子熔炼成元宝以及把元宝换成碎银子的中枢作用。还有的就是在铸造的时候就用特定的模子来铸造碎银子的大小,在容器中挖一个小坑,然后把银汁灌在小坑中,这样碎银子就出现了,而这种方法是最方便和可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