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如题所述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灾难的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舒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诗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2-13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第3个回答  2006-12-13
作家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水沫
《望舒草》(诗集)1933,现代
《望舒诗稿》1937(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作家
《戴望舒诗集》1981,四川人民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小说)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开明
《鹅妈妈的故事》(童话)法国沙.贝洛尔著,1928,开明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与赵景深、黎锦明合译, l928,亚细亚
《天女玉丽》法国保尔.穆杭著,1929、尚志
《爱经》古罗马古沃维提乌思著,1929,水沫
《屋卡珊和尼各莱特》(法国古弹调)1929,光华
《唯物史观的文学论》法国伊可维支著,1930,水沫
《一周间》 苏联里别进斯基著,与苏汉合译,1930,水沫
《麦克倍斯》(话剧)英国莎士比亚著,1930,金马
《青色鸟》法国陀尔诺夫人著,1933,开明
《法兰西现代短篇集》(选译)1934,天马
《高龙芭》(中篇小说)法国梅里美著,1925、中华书局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选译》1935,商务
《西班牙短篇小说集选译》1936,商务
《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商务
《密友》意大利皮蓝德娄等著,与人合译,1941,三通
《恶之花掇英》(诗集)法国波德莱尔著,1947,怀正
《洛尔伽诗钞》西班牙洛尔伽著,1956,作家
《戴望舒译诗集》1983,湖南人民
第4个回答  2020-03-09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