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昏君?明士?

有人说刘禅并不是昏庸无道,而是明哲保身。阿斗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呢?当年,究竟发生什么?赵云?长坂坡救阿斗?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
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
《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
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有容人之量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
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
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头脑清楚、知人善用
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
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
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
“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
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
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
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所以,刘禅不是昏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5
  这个给你看看.. . ..

  关于皇帝这个职业,一般来说,应归类到“政客”里的,而政客玩的是政治,必须要具备表演作秀的才能。古代帝王成百上千,能干者众,庸碌者寡,或多或少都有些表演的“金刚钻”,但是,若评选“表演才华终身成就奖”,赵炎认为,该奖项非三国蜀汉后主刘禅莫属。刘禅此人在历史上大大地有名,他的名气既非网络炒作而来,亦非哗众取宠而得,人家凭的可是真本事。

  刘禅年幼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在外了,虽然表演的都是“配角”,但“著名童星”的桂冠却戴得牢牢的。想当年,赵子龙“单骑救主”、“截江救阿斗”等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让刘禅一夜成名,特别是被他的父亲刘备摔了一下之后,星途从此坦荡。就连诸葛亮这样的大导演也对刘禅赞不绝口,《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后来在《遗诏》中连称“勉之,勉之”,鼓励刘禅别骄傲,继续努力,争取做个名副其实的大明星。

  刘禅出身于演艺世家,他的父亲刘备就是位非常出色的演员,特别擅于即兴表演。赵云“单骑救主”归来,刘备即兴摔阿斗收买人心,这样的表演功底比现在的明星们不知要强多少倍。就拿流泪来说,现在的演员需要依靠辣椒水胡椒面来催泪,可刘备不需要,眼泪说来就来,一如江水之滔滔不绝,进入角色之快实在罕见。刘禅基本上继承了父亲的表演衣钵,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刘备面前表演“类父”,在诸葛亮面前表演“德智体”均衡养成,颇有成效,终于接了刘备的班,由配角一跃而成蜀汉演艺公司的主角。

  刘禅的表演才华是杰出的,他饰演的阿斗形象几乎欺骗了所有人,以至于千年以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那个形容词“扶不起的阿斗”。那么,真实的阿斗当真“扶不起”吗?答案是“非也”。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做了皇帝后,因为父亲刘备有遗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加上诸葛亮在当时的崇高威望,所以,军政大事必须“咸决于亮”。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刘禅表演的角色就是“团结与支持”,如果不这样表演,势必引起蜀汉政权的内讧,打击诸葛亮的积极性,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甩手大爷继续当配角。诸葛亮死后,刘禅走到了表演的前台,他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充分表演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干。若说阿斗“扶不起”,恐怕不见得,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主角”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11年,刘禅自己表演30年。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能表演这么久,堪称“常青树”了,刘禅的表演肯定有其过人之处。

  公元263年,刘禅主动降魏,虽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他的表演才华却日臻成熟,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并主演了一幕著名戏剧“乐不思蜀”,从而名垂千古。

  “乐不思蜀”的剧情是这样的,魏国大导演司马昭一直很钦佩刘禅的表演才华,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当时如果有名牌汽车,司马昭估计也会慷慨相赠。刘禅登门致谢,司马昭设宴款待,以蜀地歌舞助兴,与宴旧臣多怀国破家亡之情,个个泪流满面,唯刘禅嬉笑自若。司马昭问他:“你思蜀吗?”刘禅乐呵呵地答:“这个地方很好,我不思。”一会儿他如厕,旧臣郤正悄悄对他说:“陛下,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才可能放您回去。”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就哭哭啼啼地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做戏的本事就是强。司马昭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也很会配合:“你说的一点不错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15
他到不想明哲保身呢?除了姜维,当时蜀国几乎已经无可用的将才了,那么投降是保全这些将领的最好办法!由于自己的无能导致灭国值得后人深思。。。
第3个回答  2010-07-15
一个人要成大事伟业就必须有几个人来衬托~~~~刘禅就属于这一角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