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是谁

我其实知道啦,可是有关于他为什么被人们所神化而不懂。

  z转帖:

  关羽的神话,从宋朝逐渐开始到明清时达到顶峰,是宗教,帝王,演义等多方势力花了好几百年时间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方面的资料有十几万字,以前就想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可惜一直因为手边没有扫描仪而作罢。现在看来,为了日后不再出现这样的谬误,我不得不舍身取义,埋首抄书了,呵呵~

  先不谈宗教和演义对关羽的神话,只从帝王方面顺着年代抄点简单的,如果大家看了本篇后有兴趣,我再继续。

  关羽在公元219年被杀,生前的最高官位只到了前将军,俸禄不过“比二千石”。他死后的第一个封谥是孙权给的(很意外,也很可笑)----“忠义侯”;公元260年,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壮”是“克乱不遂”的意思;“缪”同“穆”,是“执义布德”的意思)。在这以后的几百年里,关羽的名声仅在“万人敌”的层面上,是勇将们的参照物而已,并没有引起帝王们的注意。

  唐代的帝王热衷于僧道,这时候已经故去的良臣猛将们比起天上的菩萨神仙来说,就差的远了。一直到了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李隆基才开始建武庙。唐代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姜尚),以张良等名将十人为配享(称为十哲),祭祀的规格同孔庙等。十哲名单----右边依次是: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左边依次: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勋(从这个名单来看,怎么没有曹操?唐皇们是不是把他归纳入帝王级别去了?嘿嘿,但三国时期的只有诸葛亮----他的历史地位谁都认可......)这时候,远没有关羽的份。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太公望为武成王,跟文宣王孔老二的规格齐平---既然是规格齐平,太公望只有十哲,而孔夫子有七十二弟子,声势上差的太远了,不合适不合适!结果在唐德宗的建中三年(782年),根据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奏章,开始大肆招兵买马。史官们在皇帝老儿的逼迫下,绞尽了脑汁,才拼凑了64个人跟在十哲后面!古代的良将象孙膑,廉颇,卫青,霍去病等人和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周瑜,邓艾等人终于能够侧身武庙。虽然关二哥可能觉得和周瑜邓艾等人站在一起,心里不爽,但好歹也成了配享者之一,也就罢了。这是关羽在唐代官方祀典中的正式亮相。
  但是,纵观整个唐代,关羽在官方眼里还是无足轻重,这时候虽然在民间,全国都有关羽祠,但刘备张飞诸葛亮等都和他一样,甚至连周瑜邓艾也有----当时有很多英雄人物被民间当成神来崇拜,关羽并没有脱颖而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五代。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有个官儿上奏,说祭祀武庙时,只有姜尚和十哲有吃的,孙膑等64人面前没有一点酒菜,请求给他们面前各设一豆一爵把享-----呵呵,原来关二哥他们是长期看别人吃,只能干吞口水的份呀,幸亏托这个官儿的福,肚皮才有了保障-----由此看出,关羽当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
  唐朝三百年二十几个皇帝,没有一个给关二哥封谥,如果他们在泉下得知后世关羽是如此的红火,不知会有什么想法,嘿嘿
  难怪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也想不通:“鬼神之享受庙祭血食,它的盛与衰,长久与暂时,也好像是命中注定的,不可意料。凡是人死后能成为神的,大概死后的几百年里,则灵著显赫,时间长了就渐渐废弃了,唯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都没有凐圮。”

  北宋初年,关羽仍然不走运,宋朝皇帝曾以“为仇国所擒”为名,一度把他老人家请出了武庙的配享队伍(凄惨哪,二哥他走出武庙的凄惶场景可真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啊)。北宋中叶以后,在佛道二教把关羽纳入自身神系的影响之下,朝廷才开始注意到了红脸关公,于是,敕封开始了。
  徽宗第一个发现了关公,他觉得有勇力又讲义气忠心的关老二,实在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好工具,于是在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二哥从侯爵进到了公爵,可喜可贺!
  第二年(1103年),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的身份,封关羽做了“崇宁真君”----这个封号使关羽在道教正式的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大观二年(1108年),他又提拔关羽做了“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在金兵南下的危机中,这个皇帝有改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可惜一直到他和他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抓走,关二哥都没有为这个提拔他的大恩人有所表示。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在建炎二年(1128年),封谥关羽为“壮穆义勇王”,想借重关羽的义勇来激励士气,对抗金兵。
  宋代最后一个封谥关羽的皇帝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孝宗加封关羽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得,把他几个先帝的封号全归纳了一遍)。而且,还在诏书里把关羽大大的吹捧了一番:“......”

  既然有了名分地位,那么配套设施也应当跟上:就是关庙的建设。
  宋代最初没有关羽庙的(唐和唐以前有关羽祠,但祠实在无法同庙相提并论),关羽仍然只能呆在太公望武庙黑黑的角落里。
  太祖建隆三年(962年)诏修武成王庙,赵匡胤从庙里开除了杀人魔王白起,让其他人等一切照旧。到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就不一样了:这时候的赵佶可真好说话,不仅把白起请回了庙里,还把一向冷门的李广也封为“怀柔伯”,当然,关羽的“武安王”就不消多说了。于是,与太公望并列为王的关羽就从武成王庙里独立了出来,第一次堂堂正正的坐到了属于自己的庙堂之上----真是大大的扬眉吐气啊。从上面可以看出,关羽在赵佶上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貌不出众。而后来拜道君皇帝赵佶之赐,才开始显山露水,有了王的头衔。但认真去分析,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被统治阶级简单的利用一下罢了,就拿赵佶来说,他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神祗?道教的神仙多如牛毛,最高的是“三清”,后面是“三天君”“五老君”等等,再后面还有大量的神仙集团。“真君”的头衔在其中,实在排不上号-----其神话的程度还不过分。这时候官方和民间的评价也逐渐开始集中在“忠义”方面,老百姓对他的崇拜(主要表现在关庙的建设上),也并不十分热烈。所以只能这么说:“关羽的神话是从宋代中叶开始的”。

  到了元代,蒙古人觉得关羽既然被佛教尊为“伽蓝护法”,而且被宋朝推重,也应当好好利用一下。于是,忽必烈封关羽为“蓝坛之神”,以官方的名义将关羽,神权,佛教结合起来。
  天历元年(1329年),元文宗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加晋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显灵”二字很重要呀,等于正式把关羽作为政府的偶像推向的社会,以忠义武勇来约束子民。
  于是乎,全国大建关庙,据各个方志记载,几乎在元代的各个时期,都有关庙的兴建,有“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说法,建庙的人也很复杂,有官员,有百姓,更有道士之流。在官府的提倡之下,对关羽的祭祀活动日渐频繁,关羽作为神的形象也逐渐的深入民心了(关于元代祭祀关羽仪式的隆重程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元人郝经的《重建庙祀》,里面描写的很具体详尽。)
  在元代皇帝的推动下,关羽在官方和民间的地位高涨,可是后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似乎对忠义双全的关羽没有什么好感,他在位期间,不仅没有对关二哥加官进爵,反而剥夺了宋元两代的封号,让关羽官复原职,回到了“汉寿亭侯”的最初爵位。更可笑的是,他不知道“汉寿”是地名,省略了“汉”字,只让关公回到了“寿亭侯”这样一个让人不知所云的位置上。下面的官儿明知道错了,却不敢纠正皇帝的错误,让这个错误沿袭了一百多年。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后来的几个皇帝也一样,对关羽不感冒,其中只有世宗在嘉靖十年(1531年)订正了他祖宗朱元璋的错误,让关羽仍官“汉将军汉寿亭侯”。
  种不受重视的局面,到了神宗皇帝时,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万历十年(1582年),关羽第一次被封为“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1590年),又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更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完了,造神运动开始就谁也阻挡不了了)
  虽然元朝就有人称关羽为“帝”,但那毕竟不是官方的记载。而在这里,关二哥进入“帝”的行列,位居人神之首了!不仅如此,这位万历皇帝还为关羽举行了盛大的庆典......(省略细节上千字)。关羽的夫人封后,儿子封王,就连扛大刀的周仓,也封了个“威灵惠勇公”-----简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最佳诠释!(嘿嘿,徐晃曹仁吕蒙陆逊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到关二哥手下抢个洗马之类的活儿干,否则,这时候起码也能捞个公爵当当.....)

  与皇上的尊崇相对应,明朝的关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的烟火。其庙宇的范围,迅速扩张。当时凡是有府州县卫衙门的,必兴建官立的关庙,而民间的私祠,更是不可胜数!万历时有人作了一个统计,仅宛平县区区一县就有关庙51座(哗~~)
  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相比而言,文庙的孔子就差关二哥太远了。徐渭就说过:祠孔子者,止于郡县,关羽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祭祀关庙时,即使妇女儿童也无不欢呼踊跃,唯恐落后,而祭祀孔子时,就没那么热闹了。
  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羽呢?答案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
  在明代,关羽的地位超过了一般鬼神,也超过了孔子,能够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当的崇高的了,可与清代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

  清朝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地位不仅仅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的历朝皇帝,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的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你们晕不晕啊?)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清政府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满人,属于异族人统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们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结果,关羽再次闪亮登场!
  官府的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也算今古奇观了!于是乎,有确切记载关二爷显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为,谁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头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
  其中更有极端的例子:乾隆皇帝为了“捧”关羽,不息篡改历史!他觉得陈寿对关羽实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录《四库全书》的时候,把《三国志》中所有有关关羽的谥号,统统改为“忠义”。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外有列强窥视,内有百姓造反,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更是把关羽抱的紧紧的,嘉庆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关羽的神灵来帮他平乱。好像后来道光皇帝也受了关羽的恩惠,有关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褒扬关羽显灵打垮乱军的记载。
  咸丰,同治以后,农民起义的狂飚席卷全国,这时的关羽也更加威风,更加忙碌,不停的出来帮清廷鞑子收拾乱局(当统治者的工具可真累)......
  关庙的香火在清朝当然绝顶的鼎盛:“凡有人烟处,一片褒扬声”。关庙的黄色琉璃瓦顶,只有宫殿,帝王寝殿,佛殿,孔庙大殿才能够使用,可见其规格之高。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宁宫祭神”,都少不了关羽一份。咸丰年间,更把关羽的祭祀列入了国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与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同),以太宰(祭祖的最高规格)的规格祭祀。
  一位中华几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将,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关羽,生前虽曾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可是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声名不显,唯独关羽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呢?我看佛道,帝王,演义虽各有企图,但他们共同相中的,是关羽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所以,在古人看来,忠臣良将虽多,但能够集“忠,义,勇,壮”的却是独此关羽一家,别无分号。这样,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了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关二哥灿烂的形象。
  其他的不说,从上面分析的来看,在现代的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的努力去还关羽本来的面目,都将是白费力气的,哈哈....
  明代以前,武庙的主神是太公望,关羽只能敬陪末座。明王朝把关羽定为武庙的主神,关庙就顺理成章的成了武庙。在祭祖上,规格也很隆重。《明史》记载,京师所祭者九庙,关庙就是其中之一。祭扫时都是太常寺官主祭。
  相比而言,文庙的孔子就差关二哥太远了。徐渭就说过:祠孔子者,止于郡县,关羽则居九州之广,上至都城,下至墟落。祭祀关庙时,即使妇女儿童也无不欢呼踊跃,唯恐落后,而祭祀孔子时,就没那么热闹了。
  明朝上下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关羽呢?答案是“忠”和“义”。统治阶级看中了他这一点,收到了十分明显的功效。
  在明代,关羽的地位超过了一般鬼神,也超过了孔子,能够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其地位是相当的崇高的了,可与清代比起来,却又差了很多。

  清朝对关羽的崇拜,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地位不仅仅与人间帝王平起平坐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清代的历朝皇帝,除了康熙,几乎所有的都给了关羽新的封号。最后,其封号居然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你们晕不晕啊?)除了关羽本人,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也都被追封了王爵。
  清政府之所以对关羽这么青睐,主要原因是他们是满人,属于异族人统治中原,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他们深知人心的向背决定自己的政权能否长久。关羽自唐宋以来,已经取得了极大的名声,他的忠义武勇,早已深入人心。用汉人的神灵来约束汉人的身心,何乐而不为?结果,关羽再次闪亮登场!
  官府的的大肆封赠褒奖,完全决定了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况且,汉人在异族的统治下,背着沉重的民族耻辱感,在他们的心里,也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关羽的“义”与“勇",使他们看到了光明与希望(许多帮会崇拜关羽,就是最好的说明。)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出于不同的需要,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取得了惊人的一致,这也算今古奇观了!于是乎,有确切记载关二爷显圣的故事比以前哪一朝那一代都多。因为,谁都要借他老人家的名头的麻痹一下普通老百姓嘛。
  其中更有极端的例子:乾隆皇帝为了“捧”关羽,不息篡改历史!他觉得陈寿对关羽实在不公,所以要求在抄录《四库全书》的时候,把《三国志》中所有有关关羽的谥号,统统改为“忠义”。
  乾隆以后,清朝皇帝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外有列强窥视,内有百姓造反,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候,更是把关羽抱的紧紧的,嘉庆皇帝封的“神勇”就是想借关羽的神灵来帮他平乱。好像后来道光皇帝也受了关羽的恩惠,有关于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褒扬关羽显灵打垮乱军的记载。
  咸丰,同治以后,农民起义的狂飚席卷全国,这时的关羽也更加威风,更加忙碌,不停的出来帮清廷鞑子收拾乱局(当统治者的工具可真累)......

  关庙的香火在清朝当然绝顶的鼎盛:“凡有人烟处,一片褒扬声”。关庙的黄色琉璃瓦顶,只有宫殿,帝王寝殿,佛殿,孔庙大殿才能够使用,可见其规格之高。清廷最重要的祭典“堂子祭天”和“坤宁宫祭神”,都少不了关羽一份。咸丰年间,更把关羽的祭祀列入了国家的祭典中的中祀(与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同),以太宰(祭祖的最高规格)的规格祭祀。
  一位中华几千年里算的上普通的武将,在千年后的清代,一跃成为至尊之神,享受着甚至历代帝王和先师孔子都享受不到的殊荣。

  关羽,生前虽曾轰轰烈烈,但他建立的功业,相对于许多先贤来说,并不突出,可是为什么其他人死后大多声名不显,唯独关羽却喧传后世,登峰造极呢?我看佛道,帝王,演义虽各有企图,但他们共同相中的,是关羽的“资兼文武,志存忠义”,所以,在古人看来,忠臣良将虽多,但能够集“忠,义,勇,壮”的却是独此关羽一家,别无分号。这样,宗教帝王老百姓都一致认可了这尊大神。也就形成了今天关二哥灿烂的形象。
  其他的不说,从上面分析的来看,在现代的今天,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的努力去还关羽本来的面目,都将是白费力气的,哈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1
关羽被神化的过程

关羽生前除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外,正式官职为襄阳太守、都督荆州事务。刘备封赐的爵位先为荡寇将军,后为前将军,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在其殁后的41年,即三国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诞辰100周年),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穆侯。然而,从南北朝开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无减,“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关羽名扬海内外,成为历史上最受崇拜的神圣偶像之一,以致与孔夫子齐名,并称“文武二圣”。
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因而无比地夸张、渲染其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给关羽加爵封王始于宋代。徽宗赵佶于祟宁元年(1102)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使羽由侯爵进为公爵。事隔一年,又于崇宁三年进封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再封羽为“昭烈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又封羽为“义勇武安王”。在短短的21年内,赵佶追封关羽多达4次,由侯进公,由公进君,由君进王。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也宣称关羽能“肆摧奸宄之锋,大救黎元之溺”,于建炎二年(1128)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其子赵昚更称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投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名著史册,功存生民”,于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亡之后由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元年(1328)在南宋给羽的封号上去掉“壮缪”,改为“显灵”,全称谓“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朱元璋死后,由太子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三年(1399)朱棣发动武装政变,以“清君侧”为名攻克南京,夺得皇位。朱棣说他的行动得到关羽显灵保佑,由他当皇帝乃是“天意”。皇帝说关羽是神,各级官吏和黎民百姓亦都把关羽当神来敬。到了明朝中后期的正德四年(1509),朝廷下令将全国的关庙一律改称“忠武庙”。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道士张通元的请求,神宗朱翊钧进封关羽为帝,关庙的称谓亦由“忠武”改为“英烈”。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月,朱翊钧封羽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见《咳余丛考》《老圃丛谈》两书)。《解县志》和《山西通志》对关羽封帝的记载与上述说法有异:一说是万历十八年(1590)封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一说是万历十年封羽为“协天大帝”。孰为信史,有待考证。
清代统治者也是极为祟信关羽的。入关前世祖福临与蒙古族诸汗结拜兄弟,声言“亦如关羽之与刘备,服事唯谨也”。入关后的顺治元年(1644),即封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圣祖玄烨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西巡途经解州时拜谒关帝庙,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世宗胤禛于雍正四年(1726)追封羽的远祖、祖父、父亲为公爵。乾隆之后,历嘉庆、道光二朝,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比之历代表彰尤著。文宗奕宁于咸丰五年(1855)追封羽的远祖为“光昭王”,祖父为“裕昌王”,父亲为“成忠王”。这样,自羽以上四世,三王一帝,显耀炫赫,连清室的皇宫里也供起了关羽的神位。

对关羽的追封,是一个奇特而又滑稽的历史现象,带有浓重的封建社会色彩。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关羽只不过是一个与张飞、赵云等齐名的名将,死后被蜀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关羽被吴主孙权处死之后,因孙权恐刘备起兵报复,遂以木匣盛关羽首级送至洛阳,企图嫁祸于曹操,而曹操识破其计,将关羽首级配以用沉香木刻的躯体,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之外。孙权见曹操如此,也急忙以诸侯礼葬关羽尸骸于湖北当阳县境。这样,关羽死后身、首分开,在两处有了两个坟墓。这两个坟墓,按当时的等级制度,充其量只能称“冢”。
由于关羽生前骁勇善战,经历颇有传奇色彩,其生平事迹不断被民间演义、神化,到北宋时成了封建社会崇尚的“忠”、“义”的化身。就这样,关羽在800多年无人问津后,突然走红,被统治阶级屡加追封。先是宋哲宗于绍圣三年(1096年)赐当阳的祭祀关羽的玉泉祠额为“显烈庙”;紧接,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于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勒封“义勇武安王”;到南宋时,高宗又于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壮缪义勇王”,孝宗于淳熙四年(1177年)加封“英济王”。宋朝,是关羽的亡灵收获“王”封最多的朝代。到元朝,元文宗于天历元年(1328年)集宋朝追封之大成,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至此,关羽的“王位”完全奠定。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年)搞了个“复辟”,把关羽恢复到原来的“汉寿亭侯”封号。180年后,关羽再度被神化,加封帝位,明世宗于嘉靖十年(1531年)称关羽为“汉关帝寿亭侯”,并下令重修了当阳关羽墓庙;到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式加封关羽帝号,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把关羽封成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朝开国后,对关羽的追封有增无减,以至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世祖于顺治九年(1652年)勒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世宗于雍正三年(1725年)命天下直省郡邑,即所有的城镇皆得为关羽立庙,春秋祭以太牢,并勒封关羽三代公爵,从而使关帝庙几乎遍及全国城乡;清高宗也不甘落后,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谥“神勇”,又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谥“灵佑”两字;清仁宗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加封“仁勇”,清宣宗又于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威显”。至此,关羽的封号已到了顶点,整个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相传埋葬关羽首级的洛阳关冢,也随着关羽封号的改变,逐渐由关冢变成了关陵,又由关陵变成了关林,由原来仅有土冢,到修亭建庙,以致成为如今占地百亩,有殿宇廊庑150余间的名胜古迹之地。
综观对关羽的追封,真是“侯而王,王而命,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礼无垠”,以致成为人与神的极至:“盖天古佛”。当然,关羽在历史上的被不断神化,不能说没有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因素。关羽在北宋时成“王”,与人们极需保境安民的“盖世英雄”有关;明朝时称关羽为“圣人”和“帝君”,也与当时的内忧外乱的时局有关;清朝统治者对关羽备加青睐,除满族贵族崇武之外,不能说没有安抚汉族人民情绪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有一点,被传奇色彩神化了的关羽身上体现的“忠义”,是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精神支柱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关羽不断被大加褒扬,乃至登峰造极的地步,就不奇怪了。应当说,关羽的成王、成帝、成圣、成佛,是滑天下之大稽之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悲哀。“午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关羽在旧社会,几乎成了中国不少城乡的“守护神”。然而,他的亡灵空在,从未起过保境安民的作用,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仅仅是一个个泥像而已。如今,中国人的“造神”运动早已结束,是恢复关羽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了。人们崇尚英雄,并不崇尚神;关羽,不愧的仅仅是英雄的称号,而不是那些闹剧式的封号
第2个回答  2010-06-29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陈隋间,佛都徒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戴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如果没死就被对手敬佩,死后就开始作为武将的榜样算默默无闻的话),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