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如题所述

荷花在中国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其花朵硕大,花色净洁,叶大雨圆,清香远溢,花态叶貌使人赏心悦目、古往今来雅俗共赏。公元前9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人们称荷花为芙蕖,名称的由来当追溯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是说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把每方里的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家助耕。三国时代陆机《毛诗草木鱼虫疏》中载:“何物可以为夫,可以为渠,故称荷为芙蕖”。“夫”在这里是一百亩土地的代称;“渠”《说文》释:“水所居”,在当时居又作积蓄、囤积解。例:《汉书·张汤传》中有“居物积富”之句。水所居相当现代汉语水积聚之处的湖、泊、淀之类的静水。陆机是说:什么植物很快长满一百亩土地,长满湖泊,只有芙蕖(荷花)才有这样的生长势,“芙蕖”是以其长势而命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在六书定义(六种造字条件)中说:指事(依此造出的字),“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说根据事物的内涵造出的字,看到就可认识本身的形态,观察其形态就知道字的含义。芙蕖为草本,故从草成为专用名词。到了春秋时代,荷花高雅的风韵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物兴思的文风开创了先河。楚大夫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6年)在《离骚》辞中写到“制芰荷以为灰兮.集芙蓉以为裳”,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了他高风亮节的品德。又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陈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荷花的秀丽,荷花的风韵引出思念恋人的由衷之言。荷花的形态特征在公元前700多年己有记载,各部器官详有专称。《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叶柄),其叶“蕸”(立叶),其本“密”(地下茎的初期,又称藕带或鞭),其华“菡萏”(华通花、花蕾花瓣部分),其实“莲”(花托、莲蓬),其中“菂”(坚果,俗称莲子),南中“薏”(种子的胚芽),其根“藕”(地下茎生长后期先端膨大部分)。荷花,花字是后缀词,例:桃花、李花等,第一字是该物的名称,也是命名的依据。荷字《说文》释:“荷,芙蕖叶”。东汉·郑玄《毛诗》笺注:“荷,芙蕖之茎也”。这里说的“茎”,是指荷花立叶的叶柄。相对而言,巨大的叶片是依靠细长茎的负荷,才能挺立,远离水面,这与《尔雅·释草》中的“其叶蕸”(远离之意)是一致的。荷字其指事,是负荷之意,名称的由来即源于此。荷花名称由来另一说出自宋·陆佃《埤雅·释草》,“荷总名也,花叶等名俱众义,以不知为问谓之荷也”,是说各部器官均有专称,只有总体不知叫什么,所以叫荷。《说文》注:“何,儋也”(通担)。宋·徐铉等人注释:“儋何即负何也,借为谁何之何¨…”是说“何”本字是负何。陆佃所说:以不知为问,谓之荷也,其意是何事的何。词意扩大后“何”字用于疑问是假借字。在六书定义中说:“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依此而论荷的命名是负荷之意,不是不知为问的谓之荷。芙蓉的名称最早见于楚辞、汉赋,鉴于这一时期的文风修辞手法“芙”应是芙蕖的芙。“蓉”《说文》注释:“盛也”。芙蓉是对花态的描述,有荷花盛开,此起彼伏的会意。如楚辞《九歌·山鬼》“云容容兮而在下”。《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风赋》“……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芙蓉一辞发展到用以比喻人的美貌、仪容,唐代最为盛行,如《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采莲曲》中的“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莲花的名称是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使用的,在此之前“莲”是指莲蓬,在中国大江南北几乎通称为荷,如东晋·郭璞(公元276~324年)《尔雅注》载:“别名芙蓉,江南人呼荷”。宋·邢禺(炳)(公元932~1010年)《尔雅疏》载:“北人以莲为荷”。又“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人呼荷”。佛教崇拜莲花出污不染,奉为圣洁。后秦弘治三年(公元401年),王姚兴在长安(今西安),请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到长安,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并以使女十人,逼命受之。不住僧坊,别立廨舍。罗什常于众前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莲花,勿取臭泥”。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中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世谓七宝莲花即出于此。莲是以其形态而命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释:“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生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27
荷花在中国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其花朵硕大,花色净洁,叶大雨圆,清香远溢,花态叶貌使人赏心悦目、古往今来雅俗共赏。公元前9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人们称荷花为芙蕖,名称的由来当追溯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是说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把每方里的土地按井字形划作九区,中间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即八家),公田由八家助耕。三国时代陆机《毛诗草木鱼虫疏》中载:“何物可以为夫,可以为渠,故称荷为芙蕖”。“夫”在这里是一百亩土地的代称;“渠”《说文》释:“水所居”,在当时居又作积蓄、囤积解。例:《汉书·张汤传》中有“居物积富”之句。水所居相当现代汉语水积聚之处的湖、泊、淀之类的静水。陆机是说:什么植物很快长满一百亩土地,长满湖泊,只有芙蕖(荷花)才有这样的生长势,“芙蕖”是以其长势而命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叙》在六书定义(六种造字条件)中说:指事(依此造出的字),“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是说根据事物的内涵造出的字,看到就可认识本身的形态,观察其形态就知道字的含义。芙蕖为草本,故从草成为专用名词。到了春秋时代,荷花高雅的风韵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以荷言志,以荷比物,以物兴思的文风开创了先河。楚大夫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6年)在《离骚》辞中写到“制芰荷以为灰兮.集芙蓉以为裳”,超凡脱俗的气质,表现了他高风亮节的品德。又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陈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荷花的秀丽,荷花的风韵引出思念恋人的由衷之言。荷花的形态特征在公元前700多年己有记载,各部器官详有专称。《尔雅·释草》“荷,芙蕖”,其茎“茄”(叶柄),其叶“蕸”(立叶),其本“密”(地下茎的初期,又称藕带或鞭),其华“菡萏”(华通花、花蕾花瓣部分),其实“莲”(花托、莲蓬),其中“菂”(坚果,俗称莲子),南中“薏”(种子的胚芽),其根“藕”(地下茎生长后期先端膨大部分)。荷花,花字是后缀词,例:桃花、李花等,第一字是该物的名称,也是命名的依据。荷字《说文》释:“荷,芙蕖叶”。东汉·郑玄《毛诗》笺注:“荷,芙蕖之茎也”。这里说的“茎”,是指荷花立叶的叶柄。相对而言,巨大的叶片是依靠细长茎的负荷,才能挺立,远离水面,这与《尔雅·释草》中的“其叶蕸”(远离之意)是一致的。荷字其指事,是负荷之意,名称的由来即源于此。荷花名称由来另一说出自宋·陆佃《埤雅·释草》,“荷总名也,花叶等名俱众义,以不知为问谓之荷也”,是说各部器官均有专称,只有总体不知叫什么,所以叫荷。《说文》注:“何,儋也”(通担)。宋·徐铉等人注释:“儋何即负何也,借为谁何之何¨…”是说“何”本字是负何。陆佃所说:以不知为问,谓之荷也,其意是何事的何。词意扩大后“何”字用于疑问是假借字。在六书定义中说:“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依此而论荷的命名是负荷之意,不是不知为问的谓之荷。芙蓉的名称最早见于楚辞、汉赋,鉴于这一时期的文风修辞手法“芙”应是芙蕖的芙。“蓉”《说文》注释:“盛也”。芙蓉是对花态的描述,有荷花盛开,此起彼伏的会意。如楚辞《九歌·山鬼》“云容容兮而在下”。《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风赋》“……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芙蓉一辞发展到用以比喻人的美貌、仪容,唐代最为盛行,如《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采莲曲》中的“芙蓉向脸两边开”等。莲花的名称是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使用的,在此之前“莲”是指莲蓬,在中国大江南北几乎通称为荷,如东晋·郭璞(公元276~324年)《尔雅注》载:“别名芙蓉,江南人呼荷”。宋·邢禺(炳)(公元932~1010年)《尔雅疏》载:“北人以莲为荷”。又“芙蕖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人呼荷”。佛教崇拜莲花出污不染,奉为圣洁。后秦弘治三年(公元401年),王姚兴在长安(今西安),请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鸠摩罗什到长安,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待以国师之礼,并以使女十人,逼命受之。不住僧坊,别立廨舍。罗什常于众前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花,但取莲花,勿取臭泥”。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中载:“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世谓七宝莲花即出于此。莲是以其形态而命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释:“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生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