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与西夏大战的时候,辽国为什么不趁虚而入?

如题所述

在历史上,北宋与西夏总共发生了6次大战,每一次战争使双方都损失过大,元气大伤。对于辽国来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那为什么他不趁虚而入呢。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夏开国战争。

第1次战争爆发于西夏独立的那一年,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不满足只是一个边疆的小国王,想要成为真正的天子。于是向宋朝提出了,西夏也是一个王朝,不是宋朝的附属国,要求宋朝承认他的地位是相等的,不需要向宋朝纳贡。

宋朝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他听到这个非常的气,辽国他打不赢的话,小小的西夏还干不赢吗?就那么一块小地方,自己放几个屁都可以把它搞死,竟然敢骑在老子的头上。但是他对西夏不怎么重视,因为这只是一个小国而已,叫边防的官兵随便教训一下,希望他知难而退。

这些边防官兵前期还是表现非常不错,但是西夏的人实在是太狡猾了,运用各种计谋,尤其是假投降这一个步骤,让一部分人投降到城里去,宋朝相信了他们投降。西夏于是里应外合,把这些边防官兵打败了,且继续利用他们的狡猾诡计,战争的趋势越来越扩大。

宋仁宗看到这样是非常不幸的。一是对西峡人开始重视起来了,派出很多大将,整合了五路大军一起去进攻。本来还是生存在我的,但是因为西夏人不光狡猾,而且非常的勇猛。宋朝的人无法打败他们,但是也不能被打败,毕竟人数是这么多,打败了实在是太丢人了。

就从西夏开国四年里,一直都是和宋在打架。最后双方都看不下去了,因为这完全是没有什么好处,毕竟战争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从战争中获利,可是双方都吃力不讨好,于是开始议和了。

“议和”这个词在宋朝中经常可以看到,打不过的话就只能和双方签订一些协议,说是给对方一点点安抚金,其实和纳贡也是差不多的,宋朝就是为了能够安逸一点,什么事情都是能够做出来的。

这样西夏战争第1次结束了,以后几十多年是平安无事的。今天最主要的是探讨第1次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国力也大大消耗了,只能够通过休养生息,才能够慢慢恢复。

在宋朝的时,旁边还有一个辽国,这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那一个,军事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一直都无法吞并宋国,而且一直有坏心思,现在面对这么好的情况,辽国好像什么都没有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辽国根本没有这么好心,早在战争的爆发过后,辽国就准备去攻打宋国了,已经在边防驻军。说什么宋辽关系非常的好,到了利益面前,什么都是虚伪的。宋朝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肥肉,西夏和辽国都想要去啃一口。而且现在就是快要垂涎欲滴的时候,此时不抓住时机,更待何时呢?

但辽国还是非常的狡猾,他想要等到战争差不多时候,在攻打宋国,以谋取更多的利益。好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样,想要把利益最大化。但是西夏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想要让辽国出兵,可是辽国过就是坐在边上观望,这个让西夏十分的痛恨,两个国家于是有了间隙。

西夏又起了坏心思。因为辽国里面还有很多党项族,西夏就是党项族的国家,于是西夏就是在辽国秘密宣传西夏的好,让这些民族都到西夏来,把辽国进行分裂。辽国看到这些事情非常的生气,于是两个彻底的撕裂了,出大军准备要攻打西夏,甚至皇帝都准备御驾亲征,想看到这个实在是吓坏了,现在已经有两个国家在准备和自己打仗了。

西夏赶紧和宋朝议和,想要早点结束战争,经过几轮谈判下去,西夏下妥协了,于是西夏和宋的战争已经结束,这次议和叫做“庆历议和”。

西夏又开始和辽国打仗了。本来剩下是想要投降的,但是辽国不允许,因为西夏是惹恼了辽国,辽国一定要狠狠的教训他,不能让这些人再起来了。于是西夏和辽国打仗,虽然西夏的国力已经大大衰弱,但是还有一定力量。毕竟想要投降还不准投降的话,那就怕什么,不服来干。

都说西夏人狡猾,在这次战争中,虽然廖国发动了10万大军,但是西夏人却使用了阴谋诡计,把附近的草原都烧了一干二净,辽国军队都是骑兵,马没有了粮食,就最后失败。在这次战争中甚至差点俘虏了辽国的皇帝,面对这样的情况,辽国皇帝只能叹息一声,只能接受西夏的议和。于是辽国接受了西夏的议和。从此之后,这三个国家就像三国时代的时候,形成了三足鼎立。

总结:这三个国家相互制约,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就算两个国家开战的话,也无法消灭对方,而另一个国家想要趁虚而入的话,是完全不可能的,战争的两个国家会联手去对付另一个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