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和相权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如题所述

自秦朝到明朝,就是一部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衰弱的历史。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相”不过他们的权力要比丞相大的多。

就像“乘舟梦日边”的伊尹,还有“天下归心”的周公姬旦以及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管仲还有挂六国相印的苏秦等等。到了汉朝建立,还有为刘家奠定百年基业的陈平,陈丞相。

(一)、互相挟制,最终败给了皇权

在影视作品中总是能看到大臣们见到皇帝唯唯诺诺,趋炎附势,其实这并不完全正确。在清朝以前,很多大臣都是敢和皇帝直面硬钢的,尤其是那些丞相们。

作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存在,他们还具有封驳权,也就是一票否决权,所以敢直接指出皇帝的过失。

1. 皇权独大的内部阻力

丞相,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设立的。毕竟,天下之大,只靠他一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如果皇帝的权力太大,难免会有所膨胀,开始变得胡作非为,很有可能会毁掉江山。

丞相的存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当然,古代家天下的思想,导致皇帝理所当然的认为天下都是自家的私人财产。

所以,皇帝既要用丞相,也要防着丞相在自己家中胡作非为,以奴欺主。丞相作为皇权分散的集散点,若是气焰过盛,则很有可能会架空皇帝的权力。

皇帝和丞相,一直都是相爱相杀。那些孱弱无能的君王,无以撼动权高位重的丞相,但若是碰上那些有高远志向的皇帝,则一定会想方设法的限制丞相权力。

皇权和相权的争斗,准确的说,是在汉武帝年间开始的。因为武帝年幼时,窦太后家的外戚们长期把持朝政,刘彻迫不得已选用自家亲戚担任丞相,以对抗祖母。

所以,他是利用相权,对抗外戚。可是他的“亲戚丞相”们,在位时间越久,就变得愈发嚣张。

2. 无奈之举,揭开夺权序幕

秦朝建立的时间太过短暂,而汉朝初立又有陈平这样的贤相,所以皇权一直未曾对相权下手。刘彻在位,没有很高的威望,而祖母家的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

所以,汉武帝只能找自己信任的那些亲戚,让他们和自己一同对抗窦家。后来,武帝彻底掌握了权力,就开始不断的打压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亲戚们,开始不断地削弱相权。

终其一生,一共换了十三位丞相。其中他的舅舅田,是最出名的一位。刘彻刚登基时,就给了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舅舅配享太庙的权力,紧接着又拜其为相。

但是田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又是万人之上的丞相,变得愈发嚣张。他利用下辖的十三曹,卖官鬻爵,甚至还代替皇帝行使封赏之权。

汉武帝大怒曰“朕为帝,理应亲自封赏百官,卿奈何夺朕之权?”可是田蚡不知悔改,一再的触犯禁忌。

他开始不把武帝当回事,四处培植亲信,大有架空之意。汉武帝无奈只能“置内外朝,个中事由均受其直辖”。他什么事情都不找田商议,只选择相信身边的亲信,间接的夺了田蚡的权力。

汉武帝的内外朝,让丞相的权力大打折扣。而田蚡事件,也让刘彻蒙上了阴影。他开始变得愈发不信任丞相,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位。

《汉书》云“武帝更十三人相,善终者少矣”,十三个丞相,有十一个死于非命。

汉武帝代表着皇权,正式向相权宣战。

(二)、步步紧逼,相权只得退让

不管丞相的权力再大,面对皇权的压制,也无济于事。当然,一个国家若是丞相的权力太小也不行。他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理应成为皇权的保护者。

可正是因为武帝削弱了相权,导致西汉外戚干政频发,东汉宦官干政不止。后世只能吸取其教训,找一个折中之法。

1. 分化权力,让其互相制衡

武帝年间,之所以会出现田蚡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相权只集中在一人手里。若是丞相皆能如陈平,那就不会有人想办法削弱相权了。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丞相一直都会是贤相呢。但是和汉武帝那样,一昧的换丞相,杀丞相,也是不行的。

毕竟,丞相不是你皇帝用来立威的工具。皇帝既要提防他们,又需要他们竭尽所能的为自己服务。隋文帝杨坚发明了三省六部制,如此一来再也不会出现一位丞相,只手遮天的情况。

三省的长官,就是三位丞相。他们之间,互相监督,谁也不希望对方做大。这样一来,谁也没有能力敢直接和皇权相抗。

杨坚想的也十分周到,他害怕丞相一多,就互相推卸责任。因此,还设立了政事堂,以防这种情况出现。“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

三省六部制既防止了有人篡权谋逆,又制约了皇权的滥施。

2. 以退为进,相权起伏不定

赵匡胤原先是北周的大将,他为了防止有人模仿,所以对大臣和武将们多加限制。虽然表面上说崇文抑武,不过这个文,指的是大部分文臣,而非丞相一人。

宋太祖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且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以分化丞相权力。烛影斧声后,赵普为了确保自己的宰相地位不受动摇,对赵光义卑躬屈膝,甘愿为其鹰犬。

如果事情照这么发展下去,那宰相必定会一败涂地。不过王安石变法实行以后,三省合并为了尚书省,如此一来,大权又归于丞相独揽,相权再度与皇权抗衡。

“世祖设中书令,左右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元朝统治中原,虽然也设立了几个丞相,不过对他们的权力不加限制。

毕竟是外族入关,先要以稳定为主。这才出现了伯颜这样的人物,当然其下场并不好。而打败伯颜的丞相脱脱,也因为遭人弹劾含冤而死。

虽然宋朝后期到元朝,丞相的地位又有所上升,不过在众多臣子和皇帝的心目中,丞相远远没有之前那么重要。

(三)、皇权胜利,丞相退出历史舞台

元朝的统治时间太过短暂,而且还经常发生各种起义,所以并未对相权采取什么实质性的打压。

但是农民皇帝朱元璋上台后,发现还是得沿袭古制,削弱相权。以防出现元朝丞相伯颜只手遮天的情况出现。

1. 一劳永逸,借机铲除后患

明太祖白手起家,江山来之不易,因此他格外珍惜。事无巨细,必须亲自过问。同时,他最不喜欢大权旁落,也最害怕重蹈元朝覆辙。

因此,对于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朱元璋在得位后,一直是以打压为主。胡惟庸很早就跟着朱元璋一起,并在李善长的力荐下当上了丞相。

不过他借此机会,笼络党羽,打压异己,只要不是淮西派,都会遭受其不同程度的排挤。这些事情朱元璋心里都清楚,不过他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举铲除所有的心腹大患。

终于,他听到了胡府家中传来的甲胄碰撞之声,听到了士兵走动之声,顿觉大事不好。紧接着就将其绳之以法,并处以极刑。

就连可以比肩萧何的李善长,也牵连其中,一家七十余口全部死于非命。此外,共计三万余人死在了这场大清洗中。

朱元璋顺水推舟,宣布不再任命宰相,大臣们直接对皇帝负责。自此,沿袭了千百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

2. 不受节制的皇权

丞相一职主要就是为了分担皇帝的负担,同时在危难之际充当力挽狂澜的人物。千百年来,皇权和相权,相爱相杀,谁也离不开谁。

自从汉武帝开始,只要是稍有野心的君王,都会想方设法的削弱相权,最终在明太祖执政时,皇权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然,丞相虽然消失了,不过以另外的形态又出现了。比如内阁,再比如辅政大臣以及军机处。

不过,他们与皇帝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只能小心翼翼的劝谏,不敢轻易得罪。这些人的地位,和丞相也是远不能比的。

到了宋朝,丞相有时还可以坐着和皇帝交流,但到了清朝,那些军机处之人或者是臣子们,只得跪着禀奏。

朱元璋废除丞相,表面上是胜利了,其实一败涂地。他的子孙们又不像他那样是工作狂,所以没有了丞相,只能利用宦官。

因此,明朝时期的宦官干政,那也是相当严重。如果有个能相,可以出来劝阻,万万不会沦落到如此下场。

结语:

当权力一旦不受任何限制,那必然会极度的膨胀。相权是唯一可以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的权力,不过自从明朝开始没有了丞相,皇帝们就开始为所欲为。

愈发的觉得天下唯我独尊,愈发的认为百姓就是他们的奴隶。而丞相的替代官职,和皇帝是绝对的上下级。

他们只会想方设法的讨其欢心,并不会踏踏实实的为国家做事。嘉靖年间的严家父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皇权和相权自古以来都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在每个朝代,皇权和相权都不会友好相处。
第2个回答  2021-03-10
相互依赖,但是把彼此都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没有他们不行,有了他们自己坐立难安。
第3个回答  2021-03-04
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作为一个皇帝,那肯定不会让下面的一把手,拥有更高的权利,所以会控制好几个力量,让他们相爱相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