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史(四四):御侮

如题所述

太元二年十二月,郗超离世。尽管其对即将到来的淝水之战影响有限,但郗超的生平仍值得一提,用以缓和紧张的战争氛围。

郗超与桓温的关系,犹如郭嘉与曹操,两人皆英年早逝,奇计迭出。郗家之所以能在东晋政坛占据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朝廷的忠诚。郗超对此却无过多顾虑,敢于放手行事。他看待改朝换代如同日常之事,毫不惊异。在桓温图谋改变朝廷的过程中,郗超始终不遗余力地支持,成为桓温的得力助手,深得信任。

郗超与桓温的关系,通过“入幕之宾”的成语得以形象描述。某次,谢安与王坦之拜访桓温,桓温让郗超躲在幕帐后偷听。一阵风吹起幕帐,谢安不经意间看到了郗超的脚,便打趣道:“郗君真可谓入幕之宾。”成语本意指关系亲近之人或参与机密者,但后来被误解为不正当男女关系。

郗超在桓温生前地位显赫,留守建康时炙手可热,连谢安去拜访他也要在大门口排队等候。桓温去世后,谢安入居中枢,打压郗超,郗超对谢家颇有不满,但并未影响公事。谢安推荐谢玄重建北府兵时,郗超认为谢玄必定能胜任,谢安非因私心而举贤,实为推贤不避亲。

郗超临终之际,将一箱书信留给心腹,若父亲因他而哀伤过度,就将信交予父亲,否则则烧掉。郗超去世后,父亲郗愔茶饭不思,悲痛不已,随从遵照遗愿将信交予他。郗愔发现是郗超与桓温的往来信函,内容涉及密谋颠覆东晋朝廷,他愤怒地表示:“这小子死得太晚了。”此后,对郗超之死不再提及,健康状况也有所好转。

接下来,我们转向淝水之战。

太元三年(378),苻坚在襄阳发起攻势。面对前秦的威胁,谢安主持的东晋朝廷不能坐以待毙。苻坚的攻势逐渐展开,谢安也在背后逐步拉弓,实施了一系列与战争环境相配套的政策。

东晋官场曾盛行玄学,士人对朝廷的忠诚度较低,缺乏向心力。谢安掌权后,自上而下地推行文化运动,旨在树立中央权威,淡化玄学,推崇忠君观念,以儒学为核心。

同时,谢安对税制进行了改革。此前,税制经历过按丁和按田两个阶段,谢安主持下的第三阶段,即按口征税,旨在让所有帝国臣民承担赋税,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幼。这一改革在桓温当政时的土断基础上实施,使门阀士族成为征税对象,增加了底层百姓的经济负担,但也得到了相应的政策性补偿,如加官进爵和减免其他徭役赋税。

此外,谢安还主持重建北府兵,与北府兵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北府兵起初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广陵,后因苏峻叛乱平息,北府兵的职能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最终迁至京口,成为与上游强藩分庭抗礼的武装力量。北府兵兵力根据军帅能力而定,声望高者,麾下流民帅多,兵力也相应增多。

随着石虎之死,北府兵的职能再次转变,从拱卫京师、抗衡上游,变为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与此同时,西府兵也形成于建康左侧的豫州,与北府兵一起保卫建康的安全。然而,西府兵在谢家的经营下影响力有限。

苻坚南下后,荆州成为战略要地,北府兵和西府兵在荆州的战斗中损失颇多。谢玄重建北府兵后,通过整合流民军,北府兵迅速增强,能够迅速投入战斗。

在战争期间,谢安与桓冲配合,谢安负责提供军粮支援桓冲,并派遣北府兵在江淮开辟东线战场,牵制秦军,缓解桓冲的压力。苻坚也随即在江淮开辟第二战场,东晋朝廷派遣五万大军驻守姑孰,以及攻打襄阳西侧的魏兴,意图打通巴蜀与襄阳之间的通道。

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冲突继续升温,东晋与前秦的交锋进入白热化。东晋虽然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但在兵员和物资方面与前秦相比处于劣势。最终,以襄阳失守为标志,秦晋的交锋告一段落,前秦暂时取得优势。

总结而言,淝水之战展现了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激烈对抗,双方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较量。战争的结果虽暂时有利于前秦,但东晋的顽强抵抗和内部的紧密团结,为后续的战局带来了转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