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墓畔口占>的意境

赏析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沉感慨。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原文如下:

萧红墓畔口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扩展资料: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创作背景

萧红在1942年因病客死香港,葬在浅水湾,年仅31岁。诗人在1938年去香港,1941年香港沦陷,他因宣传抗日而被捕入狱,并受伤致病。

1944年作者虽已获释出狱,但祖国山河破碎依旧,作者心情仍然是十分沉重的。

作者前往浅水湾探访萧红的墓地,这首诗是作者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

文学赏析

此诗题作“口占”,似乎是诗人在墓地即目所见,出口成章,没有经过长期的思索和酝酿。看过诗题,再看诗篇本身,短短四行,既无沉痛的语言,也不见泪水的痕迹,给人的印象并不强烈。

倘若知道了诗人和被凭吊者萧红特殊而不幸的遭遇,那么就会有别样的感悟了。

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是:诗句采用口语,质朴且明快;叙述十分简洁,却能让细腻而又深沉的感情从中自然地抒示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07
女作家萧红。1940年1月来到香港,因患有肺结核,庸医误诊,错动喉管手术,于1941年1月21日去世,年仅31岁。当时的香港是日本军占领区,各方面条件都相当困难,所以诗人同几位好友,将她火化后,步行六个小时,将她的骨灰葬于浅水湾。

萧红一生的命运是坎坷的,而做为诗人戴望舒,命运同样也是坎坷的,诗人一生三次婚恋(施绛年,穆丽娟,杨静),都不得善终。
1941年底,戴望舒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尽了折磨,患上了哮喘,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出狱后,因为当时是日占区,大部分朋友和同志都已经撤走,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他走了六个小时寂寞的长途,一个人去浅水湾为萧红扫墓。
因此,就有了“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的诗句,这六小时的寂寞,说明了诗人当时的孤单和凄楚!然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反映了诗人心中怀念的热烈。那山茶花如火,想起往事,想起记忆中的朋友,想起苦难中的民族,诗人看到了火红,看到了灿烂,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这首诗最令人吃惊的地方,就在于展露了一种诗歌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涉及诗人的心智(特别是生与死,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对自身境况的意识),也洋溢在诗歌的语言上(如此干净,朴素,洗练,而又富于暗示性);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层面的成熟之间的相互协调。

从类型上说,这首诗仿效了悼亡诗的传统,但由于诗人和被追悼者的关系只是作家之间的倾慕,所以它在借助悼亡诗的基本情景的同时,又迅速偏离了典型的悼亡诗的图式,转而探询人生的奥义。这首诗的基本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一个女人墓前表达他的哀思。对于被悼念的对象。诗人并没有倾注过多的笔墨。比如像传统的悼亡诗那样,大肆渲染死者的品貌。在这首诗中,人们大致可以看出,作为诗人的戴望舒对作为一个女作家的萧红,是怀有好感的。这种好感最好被界定成一种作家之间的钦幕,而诗人在传达这种钦慕时,表现得非常克制,这种克制又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品质。所有这些,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首先是现象的陈述:“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一是,时间的细节。诗人和女小说家之间并没有血统和亲情关系,连结他们的只是一种作家之间的友情。所以,诗人坚持步行六小时,去给另一个人上坟,便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种行为不出于义务,而是出于心灵深处的冲动与高贵。二是,历史的细节,或说,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它不那么直接,却对理解这首诗非常关键。这首诗写于一九四四年秋天。当时整个中国正值烽火连天。在这样的战乱环境中,诗人默默地走上六小时去给一个亡故的友人上坟,便显得意味深长了。也正是在这里,这首诗开始偏离悼亡诗的传统范式、加入了谈论人的命运、生与死的关系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意义的觉察的内涵。其次,间接的方式还表现在诗人所使用的一个隐喻:“红山茶。”这一隐喻非常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这首诗中,“红山茶”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

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的寂寞。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我等待着”,这是诗人对情景的现场说明,也是诗人对自己在时代与人生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解释;更进一步的,还是他对自己在那样一种位置上他所展现的人文姿态的一种省察。“等待着”什么呢?问题早已经提出,它们纷繁复杂,涉及人生,自我,生与死,时代的前景,个人的前途,心灵的隐秘的渴望。答案呢?它似乎存系于茫茫天地间。后两行诗中的转折句法,也可以理解成一个特殊的悖论。表面上,“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由于身处冥界,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但在另一个层面,作为心智成熟的诗人,戴望舒实际上懂得,在某种意义上,他期待的回答(至少是部分)已存在“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这样情景之中。在这种情景中,安详、恬淡、超然,甚至某种冷淡,都构成了对人生的评价,并将这评价延展到对生与死的领悟中。此外,在这里,“闲话”一词,还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特殊的反讽意味,这种意味反过来又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成熟,特别是在面对命运多舛的人生的时候。

如果非要谈新诗语言的成熟的问题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戴望舒所展现的诗歌上的成熟是令人惊叹的。首先是语言简朴,干净,亲近口语,节奏按照诗人内心的情感的波纹进行了锤炼,而且非常谐调。其次,在修辞上,诗人对他早年的夸饰倾向也有所节制,隐喻的运用和诗人对人生的洞察结合得异常准确。再次是结构上的平衡。这首诗在主题上承载了丰富的内涵,也融有多重的对比关系,却仍然保持着一种艺术的平衡。在视觉上,它显得像一幅画,而在心理上,它展现为一种从容面对各种命运的情境。就阅读而言,它更是符合诗歌的现代趣味。它自身的蕴藉饱满、自足,有深邃的玄想,又有克制的反讽;同时,也给每一位接触它的读者留下了充分的空白。

放一束红山茶”在墓中人“头边”是生与死的对比,出生者与逝者之间祭奠与被祭奠的关系。“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耗费六小时去给死者上坟,而且完全是步行,这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却暗示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深深的怀念。这里,有两个精确的细节特别强化了其中的情感意味。生与死在这首诗的前两行,还有一个对比也运用得非常巧妙。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 “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而且诗人也点明了它的性质,它令人感到内心 的寂寞。也不妨说,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它通过寂寞给 人带来了内心的沉郁,它指涉了我们内在意识中的生与死的关系。

而“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这一句,却闪露着一种动作上的短促与轻逸,只是那么轻轻地一 放,将一束美丽的鲜花点缀在墓畔。一长一短,一重一轻,透露出诗人内心情感 的波折。另一方面,它们也建构了这首诗层次分明而又曲折跌宕的结构。

“长夜漫漫”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时间现象,它独自流逝,超然 于人生,拒不回答诗人在他的心灵里的追问与等待。而“你”,由于身处冥界, 也无法应答诗人内心的期盼与疑问。
第2个回答  2010-06-24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作者戴望舒,与萧红是好友,本诗是一首悼亡诗,首句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既描写了作者的一种状态,也表达了对友人诚挚的思念,
到你头边放一束山茶花,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感情,当时的时局紧迫,萧红的墓处于军事禁区,山茶花,更是一种希望强烈的象征。
我等待着,等待着胜利的到来,时局虽然严酷,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希望,长夜漫漫,暗示当时的境况依旧艰难,
最后一句,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友人生时受尽磨难,一生寂寞,如今听海呢哝,表达作者心中的慰藉,死者无言,暗隐一种超脱的心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28
诗境:因悼念而感到寂寞,対险境的坚韧和不屈,深沉的怀念,庄严地哀思,对抗战胜利的期盼;镇静,坚守和自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