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给自己儿子取一个恶名?

如题所述


徐悲鸿

人生可以复杂到什么程度呢?新时代的我们可能难以想象:短短58年的人生,却要横跨两个世纪、三个时代,经历着大环境的起伏革新,那是怎样的一种体会?

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却不得不套入旧思想的牢笼,因父母之命不得不娶素未谋面之人,那种求而不得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因那郁郁不得志赌气给儿子起个晦气名字,有了父子情却“诅咒应验”,这种自责与哀伤到底该如何化解?

面对艺术家的自由灵魂与现实规则的巨大矛盾,徐悲鸿一次次艰难抉择。

他就像是个孩子,带着旧思想闯入了乌托邦新世界,面对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他心生向往勇敢前行,却因心急不时失了尺度与分寸,只得一次又一次抓住他眼前出现的新浮木,直到逐渐认识这个新世界,认识真正的自己。

出生平凡,教书将父亲引入绘画道路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宜兴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位教书先生,母亲是个标准的贤良之人。


徐悲鸿

他生于晚清,这个面临巨大变革的年代鲜少有人重视教育,幸好父亲明白文化的重要性,于是6岁时,他便随父亲读四书、学五经,每日识字涂写,兴趣浓厚。

9岁,父亲开始带他绘画。父亲想着,绘画可能谋不了好差事,但好歹有门手艺傍身,可备孩子不时之需。

可能徐悲鸿天生就是画者吧,极高的美术天赋傍身,兴趣浓厚,肯吃苦有耐心,每天午饭后临摹一幅画他也从不叫苦叫累。绘画技艺日渐纯熟。

10岁时,他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书法也不错,甚至可以为邻里乡亲写对联赚点闲散银子。13岁,随父外出,以卖画写字为生,贴补家用。

离乡虽然艰苦,但也让少时的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多的阅历。等到17岁,他已然独自外出,甚至到那时最富庶的上海卖画谋生。


徐悲鸿作品

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前沿阵地,他开始了解西方绘画技艺,只因父亲病重,不得不赶回宜兴。

在徐悲鸿的画室里,有一副对联写着——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从此观一些他的性格,将来的事情定然有喜有悲。

改得了名,却逃不过父母之命的婚姻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悲鸿踏雪泥”。徐悲鸿将父母取的名“寿康”改成了“悲鸿”,终究是改了个顺遂心意的名字。

和康有为、梁启超、徐志摩等人处于同一时代,他同样有着革故鼎新的思想,17岁的他将迎来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新旧思想的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年回老家,一方面因为父亲病重想看到儿子成家,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男子17岁成家实属正常。于是,父母开始为他张罗婚事。



17岁放在现在是什么概念呢?17岁是未成年,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结婚俨然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但17岁的他却面临着成家这一人生的重要命题。

父母的眼光终究是保守的,很快就敲定了一个准媳妇——家世清白、裹着小脚、温柔贤惠、恪守三从四德。这样的姑娘是旧时代女性的标准典范。

只是他可不这样想,受新思潮影响的他,一不想早早娶妻生子,二不想被包办婚姻,三更不想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相伴一生。所以他强烈反抗。

他逃了一次又一次,苦苦挣扎,只是终究没能拗得过家里,成了亲。可是他拼命想逃脱的这场婚姻,也不知最终到底是圈住了姑娘还是困住了他。

带着怨念为孩子取名,7年便应验了“诅咒”

用婚姻换来了自由,他再次离开家,去了遥远的上海,只是这个对他而言凭空多出的家庭,让他压抑烦闷。



妻子大概以为他会挂念,虽不识字,但依然时常托人写信,告知他家中情况。但他对这一切毫不关心,收到的信件甚至不等拆开便进了垃圾桶。即使父母百般催促他回家探望,也依然无济于事。

他是一个崇尚自由的艺术家,处在新旧变革的他,急于扔掉身上心里的旧东西,奔向新世界。

而这场婚姻,就像白纸上的那一滴红墨水,刺眼、渗透的面积越来越大,时刻提醒着他,他的人生依然有着封建色彩。他厌恶,想赶紧切割掉这一部分。

所以当孩子出现,对他来说,意味着那滴红墨水又渗得更深了。就像对待人生的污点那样,他满怀恶意,给孩子取名为“劫生”,因劫而生,应劫而结束一生。

他不爱这个孩子,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直到孩子4岁时,他偶然回家发现了孩子的美术天赋,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后继有人”的愿望才让他有了几分父爱,就像曾经父亲教自己绘画一样,他也开始教儿子绘画,但他依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中西绘画学习上,一直在外半工半读。



他的父爱终究来得晚了些也略显单薄了些,即使自己的父亲给孩子改名为“吉生”也未阻止厄运。

1920年,这个不受父亲待见的孩子染天花病,7岁便不治身亡,终究是中了自己父亲的“诅咒”。发妻失了孩子,也见不到丈夫,终日郁郁寡欢,不久便去世了。

改名的仪式感,艺术鼎盛期的到来

星座之说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半点不信。就像巨蟹座的徐悲鸿,他天然感性至上,有艺术细胞,还有点特别的浪漫与仪式感——改名。

尤其是在自己的青年时期,挣扎在新旧思想的巨大旋涡中,还做出了一些艺术家的夸张事情。

他先是在上海游学时,与复旦大学蒋梅笙教授的女儿蒋棠珍暗生情愫。因其已有定亲对象望族查家,两人私奔到日本,1919年又去法国留学。


蒋碧薇

他将对方名字改成“蒋碧薇”,在两枚水晶戒指上刻了二人名字,日日戴在手上。不过白月光最终是成了一粒白米饭,消磨在了生活的琐碎之中。

后来,他移情自己18岁的学生孙韵君,故伎重演,先是改对方名字为“孙多慈”,后又刻了对有“慈”和“悲”字样的红豆黄金戒指。只不过,因为孙家反对,即使他为了孙多慈登报与蒋碧薇断绝关系也无济于事,两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

1919年到1945年,伴随着徐悲鸿个人情感生活的经历,他的事业方面也经历着一步步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长起来的中国近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外出游历、留学研习正统西式画法与技巧,从广泛学习到初具风格,再到学成回国致力创新中国美术教育。



他博采众长,将中西方绘画技艺融会贯通,逐渐形成明确的现实主义风格,个人风格一步步趋向稳定,此期间留下《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图》等多个传世名作。

坦率的自我表达,勇往直前的革新,给徐悲鸿带来了家庭的遗憾,但也成就了他绘画事业的传奇。

遇上最后一任妻子,艺术家归了根

或许是年龄的增长让他愈发明晰自己的所想所要,也或许是经历了动荡时局的他最终也有了一颗安稳的心,当一切散去,当小自己28岁的廖静文出现时,一切似乎都刚刚好。

1946年1月,22岁的廖静文如愿嫁给了50岁的徐悲鸿,那个他敬仰的男人。

廖静文说:“他善解人意,体贴入微,作画已入佳境,又能够珍视天伦之乐。”他去世那天,她抱着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恸哭,却发现,口袋里依然装着三块水果糖——那是他对她的特别宠爱,每次外出都会带三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她。



出身社会巨变的过渡时期,清末的遗留文化与新时期的文化碰撞,内心向往自由与世俗规则的矛盾,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徐悲鸿前期更多是追求自由,后期风格更写实,这也是他内心归位的写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7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人骚客,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有着迷茫,所以说会给儿子取这个名字。
第2个回答  2021-02-04
因为徐悲鸿的一生也很坎坷,他出生于晚清,活了58年,横跨两个时代,经历了三个时代,一代文人画客,却对自己的人生很迷茫,所以才会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怪名。
第3个回答  2021-01-21
徐悲鸿是一个有名的画家,但对自己的儿子非常讨厌,所以给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恶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