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几道历史选择题!要求解析,不要胡说!

17、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饮茶之风风靡全国 B.人们可以用上青瓷碗白瓷壶C.农民可以用曲辕犁犁耕,筒车灌溉 D.除夕夜,百姓挂年画,贴“桃符”
4.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D.南方是粮食主要产区
2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 )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30.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 )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山越族
3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
A.五代时期 B.北宋时期 C.南宋时期 D.元朝时期
32.《资治通鉴》记载的是( )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 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
33.元世祖对汉族官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他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元朝时,各族人民的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C元朝时,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各族人民
D元朝时,统治者禁止汉人掌握武器
3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
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35.“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A.唐朝时,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B.北宋时,占城稻的推广
C.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取得的成就 D.南宋时,稻米产量的增加
36.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7.D中国的饮茶之风风靡全国是在唐朝,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叶和茶文化的专业著作《茶经》就是唐朝

人陆羽所作。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

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

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

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白瓷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曲辕

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

史。年画桃符是宋代才有的所以选d
29.D“汴都”指的是东京汴梁,北宋的首都。
30.C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

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

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31.C 说的即是突火枪,是南宋的
32.D http://baike.baidu.com/view/27696.htm
33.C意思是说汪惟和不必和其他汉人一样,可以操持兵器,这样是为了蒙汉地主阶级一起镇压各族人民


34.D众所周知,岳飞是抗金名将,金国人就是女真人http://baike.baidu.com/view/2570.htm
35.D“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

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

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dú,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

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

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

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

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

,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36.D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地位的提升,艺术的表现才更加关注到普通百姓的

生活,你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都是画人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4
CCDCBCBDDB 正确率100% 1:曲辕犁: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
发明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定类型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便创造出了曲辕犁 2:国家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的农业发达,粮食充足 3:北宋,定都开封又称汴京 4 黄道婆 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

黄道婆
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让她有了安身之所,并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

黄母祠
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

黄母祠
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更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用报答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第2个回答  2010-06-24
17:D.A的话唐代陆羽的茶经都有了自然茶道风靡B的话青瓷白瓷都能烧制C的话曲辕犁和筒车唐代都有,排除法选D
4:结合经济中心南移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与战祸选择最全面的C
29:汴都是指北宋的京都汴梁选D
30:常识提么,海南只有黎族人,选C
31:B,管型火器宋代才出现
32:常识题,从周记到五代记,选C
33:这话说明除了汪维和其他汉人不得持有武器,选D
34:岳飞抗金,金是女真族,选D
35:这话说的是南宋时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后南方经济远超北方与关中的情况,选D
36:宋元是城市大发展的时期国内外贸易发达,海上丝路与路上丝路都很发达但农业与文化远如唐代,首先排除A、C,而题干中说是表现人民生活,顾选D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24
17、下列关于唐代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因为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4.宋史中记载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最准确的意思是( C )因为宋朝的时候,东南地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当发达,宋朝的税收主要靠东南地区的富裕才得以支撑 29.《鸡肋篇》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引文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D ) “汴”都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开封简称卞 30.黄道婆的棉纺织技术学自(C ) 宋末元初,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年轻时因不堪封建家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向黎族妇女学习棉纺织技术,回故乡乌泥泾(今上海县华泾镇)后,在黎族传统纺织工艺... 31.我国历史上,管形火器出现是在( C )南宋后期,由于火药的性能已有很大提高,人们可在大竹筒内以火药为能源发射弹丸 32.《资治通鉴》记载的是(C )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 33.元世祖对汉族官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他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B )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汉族官员汪惟和和其他的汉人都是汉族,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34.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 D)岳飞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35.“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D )“苏湖熟,天下足”此谚语自南宋开始流传,出处见高斯得《耻堂存稿·宁国府劝农文》等书。苏指苏州,今江苏吴县一带,太湖以东。湖指湖州,今浙江吴兴一带,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dú,水道),曲折萦绕”,称“水乡泽国”。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时期(1127—1189),兴修太湖地区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开河口导湖水入江海。孝宗时,于太湖出口处,设置闸门调节水量。滨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风涛。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严重水灾,使低田与高田尽得灌溉。加上此地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农民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墟),刈(收割)无遗垄”,使用最新农具“连枷”脱粒,遂使苏湖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农作物一年两熟,上田亩产达五六石,故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 36.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D )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重视自己的文化生活
第4个回答  2010-06-24
17.D。至于为什么,就不清楚了,只记得我们也做过这道题。
4.D。南宋时期,我国经济中心成功南移。“苏湖熟,天下足”
29.D。汴,北宋的,算是首都吧。
30.C。元朝的黄道婆年轻时在海南学习的,回来后,黄道婆在家乡传播,松江成为衣被天下。
32.D。这个没得解释。
33.A。元朝对人分成了三等。汉人最低等。
34.D。岳飞抗金,“金”就是指女真族。
35。D。
36。D。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好了,才有兴趣去享受更高一层的东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