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将领李宁宇,能告诉一下事迹吗?

如题所述

李定国(1620年——1662年),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南明将领,抗清民族英雄。明崇祯三年(1630年),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年——1636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 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1 个人简介
  李定国(1620年——1662年),字宁宇,陕西榆林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南明将领,抗清民族英雄。明崇祯三年(1630年),从张献忠起义于米脂,被张献忠收为义子。1631年——1636年,随张献忠转战于晋、豫、楚、陕诸省。 杀敌无数,屡获战功。
  明崇祯十年(1637年),李定国17岁,身长八尺,武艺高强,对人谦恭有礼,人称“小柴王”,军中称“小尉迟”。当年率所部二万人马,从张献忠袭安庆,直指南京。十六年,李定国随张献忠破武昌,克长沙。十七年(1644年),从张献忠破成都,被封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
  南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与孙可望等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可望称平东王,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李定国
  南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1648年) 李定国攻破佴革龙,擒杀沙定洲,平定云南。李定国在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 定国劝说可望:“吾辈本大明臣民,中国沦陷于外寇,则当严辨夷夏之界,以中国为重,今挈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
  南明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
  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李定国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几乎近复湖南。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使“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黄宗羲称:“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笔而问天也!”李定国在永历朝廷的功绩与名望越来越高,遭孙可望相嫉,造成两人分裂,李定国为顾全大局,被迫退入广西、云南,继续经营反清事业。
  南明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相约会师广东新会,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图取广州,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加之瘟疫流行,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南明永历十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
  南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孙可望对李定国倒戈相向;然而由于孙可望不得人心,许多将领皆投向李定国阵营,孙可望大败,败退贵州。同年,孙可望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南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缅甸。李定国率全军于磨盘山设伏兵三道,谋一举全歼吴军。吴三桂挥师长驱数百里,骄而无备,先头万人已陷重围,眼见大事将成,虽然叛臣于此际泄密三桂,但是吴军依然损失惨重。但明军也损失惨重,李定国也无法再发动大规模作战。后定国联络诸拥汉土司,转战滇缅边境。康熙二年因恢复无望,忧愤病作, 卒于勐腊军中。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初四,永历帝到达永昌,以巩昌王白文选守玉龙关,白文选战败,永历与李定国遁走腾越州,大学士扶纲、户部尚书龚彝、礼部侍郎郑逢元、兵科给事中胡显、御史陈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后永历帝逃往缅甸,李定国则独自率军返回勐腊,遣人往车里借兵。这时定国营中人马相继病死,李定国亦病。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初一,清军迫近缅甸阿瓦,缅甸王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
  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六月二十七,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遗憾的是,他的儿子李嗣兴最后还是投降了清朝。
  编辑本段
2 人物生平
  文武双全
  李定国,字宁宇,小字一纯,陕西绥德人,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十岁时不堪明廷欺压,投张献忠转战于四川、湖北。定国少年英武身材魁伟,眉目修阔举止有度,推附者遂赠外号“小柴王”;谦恭下士有文儒气象,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骁勇超逸素称“万人敌”;“小尉迟”;在农民“军中独以宽慈著”,攻破城池未尝妄杀,遇士绅百姓必设法保全。
  李定国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关系非比寻常.后者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
  李定国智勇兼备文武双全,每次临阵必披坚执锐,逐北不置屡立战功。二十岁,单枪匹马射杀明军上将“神弩王”张令。二十一岁,带二十六骑兵奇袭襄阳,擒明朝亲藩襄王。二十四岁,张献忠称制,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人为义子,封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后李自成攻陷北京,清兵乘机入关。张献忠转而抗清,顺治三年,失利而死。定国随孙可望领余部转战滇、黔,以昆明为中心建立新政权,孙可望被推为国主,定国称安西王。
  可望本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地位相当,入滇后虽称国主,但定国、文秀等手握重兵,尤其定国性情倔强,遇事常生争执,故有隙。顺治五年,可望借故缚定国于演武场,杖责过百;后又相抱持而哭,命定国取沙定洲以赎罪。定国心中愤懑,但为了大西军内部团结,忍下屈辱,历时三月,平定作乱的沙定州,稳住了云南的形势。
  名扬天下
  南明抗清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孙可望着眼全国大局,为挽回颓势,决定联合南明,领兵出滇,赴前线抗清。同时,为名正言顺的统辖李定国、刘文秀,可望上表朝廷,请封秦王。李定国直朴,初遣使请封时,不悦道:“我自为王,安用请?”后几经反复,终获南明封爵后,又道:“若是,则为朝廷官,不再作贼,勿反复也!”
  顺治六年,孙可望以李定国、刘文秀为先头,武力收编了南明永历朝廷残存的地方割据武装,收复贵州全省及四川部分地区。可望严明军纪,一致政令,使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重获统一指挥。而严整吏治,恢复生产,安抚人民,招徕商贾等举措。也使饱受战乱摧残,丧亡殆尽的川、贵百姓重焕生机。
  顺治九年,后方已定,孙可望遣李定国东攻湘桂,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既受命,定国约法五条: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挥军入湘,收复大批州县后,又利用清定南王孔有德的骄横轻敌,奇兵下桂,五月,败清军,两夜下武冈、克宝庆,势如破竹。六月,夺取全州。孔有德闻报大惊,亲领桂林守军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于江下;傍晚狼狈逃回桂林,紧闭城门。
  李定国抗清兵[1]
  六月三十日,李定国大军将桂林围得水泄不通,四日中午,攻破武胜门,清军不敌兽散,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遂在王府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及掠得的珍宝付之一炬。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儿子托付给一名侍卫,嘱咐道:“侥幸活命,便叫他出家。不要学他父亲,作贼一生,落得今日之下场。”接着,李定国麾下各部乘胜南下平乐,收复柳州。其亲镇桂林,颁布政令,稳定局面。
  八月,整顿稍定,定国挥军进攻梧州,守将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广东清军极为恐慌,与广西接境各部纷纷弃城撤往肇庆。定国欲待广西局面稳定,即进逼广东,收复失土,却逢清朝敬谨亲王尼堪率八旗精兵南下援湘,可望唯恐有失,调定国北上抗敌,定国离开广西后,因兵力淡薄,匡复之地复陆续被尚可喜夺回。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部进抵衡阳。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宝庆。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阳三十余里处。李定国派部将领兵佯攻,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即兼程追袭,次日天色未明已至衡阳,与李定国大军相遇。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遂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佯装不敌,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死于混战之中。军士割下其首级向定国献功,全军欢声雷动,齐唱满江红,时人有诗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勇败八旗,定国军名扬天下。
  清军不敢再战,退往长沙。衡阳大捷,粉碎了八旗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清朝官员中有人号天大恸,称“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连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清廷上下神情沮丧,士气低迷,致力抗清的乡绅义士则大受鼓舞,他们重新唤起兴复之希望,欣喜欲狂、奔走相告。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更闻风云集,共勷盛举。加之孙可望不久前亲自挥军攻克辰州,若两军合力,天下一心,隐有北进中原,匡复山河之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