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导致其灭亡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导致唐朝灭亡的因素众多,主要有以下互相交叉影响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藩镇割据。由于连年的对外战争,在边疆地区逐渐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地方行政权与财政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导致尾大不掉,从安史之乱开始,直至唐朝灭亡,藩镇势力越来越大,藩镇自举首领,自任官吏,自征粮饷,自征兵卒,完全不受中央政权节制。朝廷不仅不能从地方藩镇获得财赋,反而需要为了安抚地方藩镇而大行赏赐,或为镇压公然反叛的藩镇而支出大量军费。

二,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掌控禁军,在朝堂上架空皇帝、压制文臣,以致唐文宗自认不如汉献帝,汉献帝受制于强诸侯,而自己受制于家奴。南牙北司,势同水火。以至于撑持危局的李石,因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只得出镇地方以避其祸,虽皇帝亦无可奈何。

三,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风雨飘摇。最终虽借助朱温之力剿灭宦官,却也直接将帝国命运交给了后者。

四,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已经无法从藩镇势力范围获得财税,儿内外局势越发混乱,为了应付越来越大的军费开支,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中央政府实行的专卖制度,尤其是榷盐制度,虽然每年可以收缴巨额赋税,但是也导致了人民没有能力消费食盐,体质严重下降。同时,巨额利润也催生了私盐贩卖,国家严刑峻法打击贩售私盐,却进一步促成了盐贩的准军事化,这些盐贩势力,后来也成了农民起义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农民起义。以上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对全社会的重压,最终都被转嫁到最势轻力微的底层民众身上。混乱的社会秩序以及不断加重的赋税,不断侵蚀社会的有序生产能力。一旦遇到凶年,往往流民四散,盗贼横行。当底层的无序力量被有序组织起来的时候,就成了颠覆社会稳定根基的爆破性力量。唐末农民起义,波及最广、影响最大的黄巢起义,几乎直接摧毁了唐朝的统治。

综合以上因素,唐朝的灭亡乃是恶疾逐渐加重直至无以为继的必然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6
主要原因:边患不稳(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
藩镇割据(如节度使李希烈称帝等)
宦官专权(如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
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农民起义(如王仙芝、黄巢起义)
直接原因:经济基础崩坏,由于土地兼并使均田制不能在继续实行,同时以此为基础的府兵制也被破坏了,唐代政府兵源出现危机。唐代为了戍边在边疆地区设立节度使掌军政大权对地方控制减弱。由于玄宗天宝年间趋于享乐对政务懈怠是政治经济状况恶化。杨国忠与安禄山有矛盾,样对安多加挤压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安禄山的叛乱。但是我认为唐代灭亡根音是经济基础的崩盘,大多数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土地制度的破坏严重严重危及统治基础。

1、军事:唐中期以后唐玄宗穷兵黩武,用募兵制逐步代替了原来的府兵制。这样一来,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也随之膨胀,这导致了地方武装割据局面的出现,这是安史之乱的直接祸根。
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千,多至10万人。如河北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辄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2、统治者:唐玄宗可算半明半昏的皇帝。而唐肃宗以后基本上都是昏君。对功臣猜忌,对拥兵者姑息,对财物贪得无厌,唐德宗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昏君。唐宪宗基本上是腐朽势力的代表,他信赖宦官,本人却被宦官推倒,以宦官权力大于皇帝为特征的唐后期就此开始。唐穆宗、唐敬宗是驯服在宦官手下的两个皇帝,他们只要求奢侈放纵的生活得到满足,根本不关心朝政。唐文宗有心铲除宦官,结果被宦官监视,只好饮酒求醉,赋诗遣愁,自称受制于家奴。唐宣宗自恃有智术,察察为明,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定都是对的。他的意旨,只许群臣顺从,不许违反。唐僖宗专事游戏,政事全部交给中尉田令孜,呼田令孜为阿父。唐僖宗任意耗费财物,敢出面反对的人,一概交京兆尹杖杀。宰相以下朝官,没有人敢说话。到了唐昭宗,倒是壮志不小,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3、抵抗外族入侵的能力: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由盛而衰,内乱外患,接踵而来。大大改变了大融合的和谐局面。安史之乱靠回纥的协助,方得平服。中原自己逐渐无可用之兵,外族势力愈加强大。回纥与吐蕃相继扰乱西北内地。西南的南昭,唐政府也感到无从应付。大唐天可汗的藩属实际完全丧失。
更有甚者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十月,吐蕃大军占领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兵临长安城下,吓得代宗仓皇逃到陕州避难。结果唐朝首都长安不止被吐蕃攻陷而且吐蕃人还立了伪皇帝,他们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唐朝和吐蕃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割地卖国条约——《唐蕃清水盟约》。

4、唐中宗时宦官开始弄权,人数多至千余人。唐玄宗更信任宦官,即帝位以后,人数渐增至三千余,穿紫衣(三品以上)、绯衣(四品五品)的就有千余人,有些得三品将军职位,职权远远超出内侍省的规定,朝官的职位开始被侵夺,不过,一般是武职,妨害还不大。自唐肃宗时起,宦官权力一直在上升,侵夺官职的范围也一直在扩大。宦官统率神策军,尤为工商杂类大开仕进的门路。到唐朝后期,皇帝的废立和生命,都落在宦官手中。宦官自从杀唐宪宗立唐穆宗以后,对皇帝有废、立和生、杀的权力。皇帝在宦官操纵下,有些完全驯服,有些不甘屈辱,想夺回已失的实权。朝官也是这样,有些明显依附宦官,宦官拥有这种权力,被当作既成事实为朝官所默认。
第2个回答  2019-10-06
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后的150多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藩镇长期割据,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皇帝大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政权日趋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趋悲惨,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在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唐朝统治彻底崩溃,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
第3个回答  2019-10-06
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以及朱温的白马驿之变,主要原因是中后期的任用奸佞,重用宦官,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致使藩镇势大,朝廷内部朋党之争
第4个回答  2019-10-06
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的国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
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唐昭宗被朱温毒死.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