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安在安史之乱后摆脱粮食危机的,是漕运改革吗?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4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财政变得极为困难,尤其是作为帝国政治中心的长安及关中地区,每年的缺粮都在百万石以上,以至于长安的米价飙升,时有一斗米一斗钱之说。

甚至而言,后来还出现了“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的局面,连皇宫都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百姓就更是无米下锅,这急得当时的唐代宗坐立不安,不得不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漕运上,希望能够从江南调粮来解燃眉之急。

问题是,当时的漕运环境远非昔日,一方面安史之乱导致大运河长期失修,许多河道淤积,无法行船;另一方面,漕运路线沿途布满了藩镇军阀,这让帝国根本无力调到漕运所需要的庞大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当时帝国的国库,也无力负担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

所以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虽然对漕运进行过几次改革,但结果都是无疾而终,等到唐代宗上台后,长安的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在这种背景下,唐代宗就任命刘晏负责整顿漕运,由此也拉开了刘晏漕运改革的序幕。

刘晏是何许人也?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自幼才华横溢,七岁时就被人称为神童。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说的正是这位唐朝的刘晏。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途径刘晏的家乡,刘晏的父亲认为机会来了,便拜托当地官员把儿子以神童的身份,作为地方特产之一,推荐给皇帝,还特意附上了一篇刘晏写的歌功颂德的文章,名叫《颂》。

唐玄宗看过刘晏的文章后,立马被他的才华所惊艳,于是他让宰相张说出题考校,结果刘晏对答如流,唐玄宗很是佩服,当场就给了他一个秘书省正字的官做。所谓秘书省正字,简单理解就是给皇帝做秘书的编辑,专门校对文字,属于正九品下的正官。

当时的刘晏,才年仅八岁而已,就成为大唐帝国的正式官员,由此他也成为当时大唐年龄最小的官员。甚至而言,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刘晏的这份经历,大约也是独一份的。

随着八岁的刘晏到京城当官,他的全家也跟着沾光,不仅举家陪同刘晏进京,他的父亲还因此当了京城附近一个县的县丞。同时,因为刘晏的这份传奇经历,他的故事还得以写入《三字经》中,由此刘晏也成为此后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少年时的偶像。

不过,令人意外的,作为年少成名的神童,刘晏长大后却似乎并不太爱写文章,以至于整个全唐文,只留有刘晏的两篇早期文章,《全唐诗》中也只收录有他的两首诗,而且他的文章和诗还都不太被大众所熟知。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唐代这样一个诗文发达的时代,刘晏就留下这点作品,实在有点可惜。但从另一方面说,刘晏没有一门心思专研诗文,又实在是大唐的一大幸事。因为,它让大唐多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

漕运的发展历史

公元763年,在历经半生官宦沉浮之后,47岁的刘晏被唐代宗任命为河南、江淮等地的转运使,这个职位的主要责任,简单点说就是负责把江南地区的粮食物资运送到帝国的都城。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宗这是把整顿漕运的重担,放到了刘晏的肩上。那么,刘晏能够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吗?

在正式介绍刘晏的漕运改革之前,为方便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这里先给大家简单说下漕运的发展历史。

1.什么是漕运?

漕运的起源很早,但直到西汉才逐渐制度化,当时主要是指将关东的粮食漕转到都城长安。

大家知道,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一直以来都是帝王之基,足以养活大量的人口和军队。问题是,关中的耕地面积毕竟有限,所谓八百里秦川,通常也就够养活这八百里的人,一旦长安成为全国的政权,它就还需要面对统治全国所需要的军队和官员。

在这种背景下,关中所能生产的物资,显然是不足的,必须从外面调。而当时关中要想从外面调物资,通常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川,一个是关东。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论平原的面积,耕地的肥沃,更胜关中,所以它一直都是关中的重要后方基地。但四川的问题在于,路太难走了,需要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这也就导致四川更适合提供易于运输、且单价较高的物资供应,比如大名鼎鼎的蜀锦,至于粮食这类单价低、易消耗的物品,它显然不太合适,因为其花费的成本太高。

所以,关中的物资运输,尤其是粮食运输,通常就只有通过渭河、黄河,从富饶的关东地区,运往关中,这条道的优势在于,它主要以水运为主,而水道主要靠船,不仅省力许多,而且装的也多,不像牛拉马拽人背,就能拉那么点货,一路上都不够自己吃。

因此,在西汉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漕运主要就是指通过黄河、渭河向长安运送粮食物资。但等到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实际上又主要指通过大运河从江南向长安和洛阳附近运输粮食。

2.漕运的主要路线

在唐朝时,漕运的主要起点,是在扬州。通常情况下,来自江南的粮食税收,由政府收集后,全部运送到长江边扬州的扬子,开始漕运的路程。漕运从扬子启航,经过十多里的连通渠到十多里外的斗门,正式进入大运河。

接着,漕船在大运河上运行300里后到江苏淮安,然后进入淮河,溯淮河西上200里,经过淮阴到徐州,再在徐州经过泗水进入汴河。汴河的源头在开封,通过大运河与黄河连通,连通的地点在汴口,大体在现在的虎牢、汜水关附近。所以,等到槽船进入汴河以后,就可以直接溯河北上,一直到黄河,路程一共1000里左右。

等到进入黄河以后,西上约200里就到了洛阳,整个流程大约1700多里。这段路程全程走的水运,虽然大都是溯流而上,要耗点人力,但整个路线基本都是风平浪静,比较便于运输的,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水位。

比如,中间的汴河只是一条小河,枯水期水位浅,无法行船,必须要等到夏天水流充沛时才能通行。还有,在进入虎牢一带时,这里的水流非常湍急,要从这里逆行进入黄河,碰到涨水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能等待水位下降后能通行。

也正因为此,到从扬州到洛阳的漕运,中间通常要停运多次,粮食需要在中途从船上卸下来,临时存储到转运仓库中,等到可以开船时,再从仓库里搬到船上,一路上最大的损耗,也来自于此。据估算,在沿途多次上船下船的搬运过程中,大概要损失20%的粮食。

等到了洛阳,从路程上来说,已经走了超过三分之二,但实际上,万里长征只能算是走完了第一步。因为,漕运真正的难点,就在洛阳向长安运输的这段路程,而其中的最大痛点,就在陕郡。

大家应该都听过一个著名的成语,叫做“中流砥柱”,它最初形容的就是陕郡黄河段的砥柱山,这是黄河中间的一块巨大岩石,这块巨大的岩石使得本来就湍急的河水,在这里被分流后更加残暴,巨大的水流漩涡到处都是。

所以,船只要通过“中流砥柱”,就必须要纤夫拉纤,可是这么急的河水,到处都是暗礁和漩涡,稍有不慎,经常连船带纤夫全部被水冲走。这一段的黄河有多艰险呢?据统计,在帝国前期,通过漕运运输粮食,能够顺利到达长安的,十不足一二,也就相当于有将近三分之二多的船只和粮食,沉没在“中流砥柱”的滚滚黄河之中,由此可见这其中的损耗率有多大。

第2个回答  2020-12-29
是的,在安史之乱后,大唐皇帝虽然对漕运进行过几次改革,但结果都是无疾而终,等到唐代宗上台后,长安的粮食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在这种背景下,唐代宗就任命刘晏负责整顿漕运,由此也拉开了刘晏漕运改革的序幕。
刘晏的漕运改革,让帝国每年可以获得定额110万石的精米,其中40万石送到长安,70万石送到洛阳。帝国每年还可以获得1000多万斤来自江南的税收,包括几百万匹绢帛和数以亿计的钱物矿产等物资,这一大笔粮食和钱物,对于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以至于唐代宗都夸赞刘晏:“卿,朕酂侯也”。酂侯,即萧何也。
第3个回答  2020-12-29
是的,虽然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的江南地区受战乱影响比较少,再加上漕运改革,因此长安摆脱了粮食危机。
第4个回答  2020-12-24
是的。当时长安开始开凿河道,解决了粮食危机,让自己不再有粮食困难。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