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实到虚,有应用,结尾点题的作文怎么写?有谁提示一下

如题所述

很多学生在平时作文时,常常遇到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结构的安排是否严谨、角度的把握是否准确、思路的布局是否合理等问题。尽管许多学生准备了充足的素材,但还是难以使自己所写的文章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意境深远。笔者在多年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文结构类型,并结合这些课文结构类型进行过多次的教学尝试,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尤其对由实到虚的文章结构类型深有感触,觉得这类文章结构,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时所遇到的上述问题,而且在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等方面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下面就这种文章结构类型对突出文章的中心及其在写作时的作用作一些说明,以便同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所启示。
(一)从介绍某一事物到其发展趋势:这一类型的文章结构比较适合于介绍、说明某一新鲜事物的文章,往往这类文章作者在介绍完某一事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为了使读者对该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还会对该事物的发展趋势作一科学的设想。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作者在介绍了荔枝果实、荔枝的花、荔枝的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后,还介绍了将来荔枝栽培北移及推广生产等内容,最后向人们展示“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美好愿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荔枝发展的前景,这样使读者对荔枝的认识更深了。又如《洲际导弹的自述》一文,作者在文章的前部分对洲际导弹的性质、属性、特点、构造及其作用等基础知识作了全面的介绍,而作者为了使读者对导弹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在文章的后面对导弹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作了更深层次的介绍。
(二)从叙述某一人物推广到这一类型的形象:这一类型的文章结构比较适合在记叙性的文体中使用。我们在写某一人物时,不管你把这个人写得如此详细具体,总还是停留在这个人物上,要使文章中的人物引起读者更多的共鸣,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这一人物扩大化,使之成为这一人物的典型形象。如朱德写的《我的母亲》,文章前部分的内容就详细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而到文章的结尾却推广到了千千万万像母亲那样的人,并抒发了作者对千千万万母亲的赞美之情。这样文章的中心就能够得到升华,文章的感染力也能大大加强。
(三)从现实中的某一事物到某一理想(或虚拟)的事物:这一类型的文章结构比较适合于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开始所写的事物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是文章后面抒情的基础,是作者抒情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对现实事物的描写决不是作者表情达意的终结,真正抒情的地方而是在文章的后面,是寓在理想的事物之中。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作者在文章的前一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我所居住的小屋,而文章的后一部分却描绘的是理想中的小屋,文章正是通过对理想中小屋的描绘来表现作者“不要人为的文明,向往大自然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样巴金在写《灯》这篇散文的时候,文章的前面涉及到的现实中各式各样的灯及其作用,也是为文章的最后赞美鼓舞人民抗日斗志的希望之灯以及指引革命前进的航灯作感情铺垫。
(四)从眼前的人、景和物到过去的人、景和物:这一类型的文章结构比较适合于写景状物的文体。因为这类文体大部分都是靠全方位展现所描绘的景物去吸引读者,并通过浓墨重彩所描绘的景色去感染读者。因此,作者只有从眼前的景物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才能是文章更具韵味。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朱自清在文章的前部分充分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并由眼前的美丽景色联想到我国古代南朝时采莲的人和事。这样,作者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文章的意境也更为开阔、更为深远,主题也得以突出。
除了上述所介绍得四种常见得由实到虚得具体形式外,在我们得日常思维里还有很多。如我们在叙述某一现象出现时,有的时很有必要从个别现象中生发开去,推断出它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就是从桃李盛开、柳树发芽、小草青绿等个别现象联想而来的;在展现某一事物或某一地方的变化时,也常常会从现在的状况展现出将来的发展变化,因此通过展示眼前的一些有效措施就可以预示到家乡未来的美好前景;在介绍同类事物时,同样可以由此及彼去推想;在介绍某一现象时,通过一些偶然性也同样可知其必然性……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只要能灵活地、恰当地应用好各种由实到虚文章结构的具体形式,我相信许多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所遇到的问题,所遇到的困难,一定都能迎刃而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6
自己想,不要问别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