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为什么是道州县而宋朝是路州县?

如题所述

这都是不同的名词代称,实际意义相差不算很大。中国的行政区划,刚好是要从秦朝的郡县制说起。秦以前的算作分封,天子对诸侯国内的行政事务没有直接管理权。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某一个人突发奇想忽然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春秋战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孕育演化。秦一统后,在李斯等人的力主下,政府选择了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了三十六郡。郡,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的最高长官叫做守,那么郡守就相当于省长。秦朝郡的划分,人口因素和历史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原地区,郡的面积相对较小,在边远地区,一个郡的面积则很大。县是比郡低一级的行政单位,跟现在的县的含义一样,是中央直接任命的最低一级行政单位了。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现在叫县长。秦朝选择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政治史的划时代标志。汉代沿用秦朝的行政制度,而且越来越严密复杂,郡守改称太守。因为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汉朝在秦朝基础上不断分划新增加新郡,据说到东汉中期,郡的数量超过了100,一个郡大约十几或二十个县。这中间就增设了一个比郡高一级的州,州只是作为监察大区划分,不是直接行政单位。后来随着郡越划越小,州就被选择作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从此形成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都督则慢慢成为地方割据性政权,乱得很。隋朝把郡全给废了,改为州县两级,相当于重建郡县制,这个时候州就相当与很久以前的郡了。后来又把州改称郡,长官叫太守,还是两级。唐初把刚刚改称为郡的州又给复原了回来,全国是州县两级,这时州的长官改称为刺史。唐朝天宝年间,又将州县改称为郡县,长官称呼又变成了太守。后来又给废了,又改为州县。你看这么来回折腾干嘛呢,它是又搞出了【道路制】。先看一个叫道的东西,隋唐的州已经越分越多了,据说最多时有三百多,这时的州跟东汉末升级的州显然不一样了,却相当于州郡县时的郡。于是唐朝设置道,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一个道监察十几个州,没有直接行政权。还有一个叫府的东西,府设置于开元时期,跟州的意思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显示高大上,长官叫府尹。还有一个本来是军区长官的节度使,以前叫都督后来又叫行军大总管的,在唐玄宗时总是兼任一个道的行政长官。结果搞得军区和行政区合二为一了,如此一来道这个监察大区就慢慢变为行政单位了,全国又变为道州县三级。宋朝因为吸取了唐朝节度藩镇的教训,严防军权政权合流,将军权收归中央节制。行政上面分三级,第一级是路,和唐朝的道一个意思,只不过具体划分有了很大区别,例如说扬州路,那就是一个现在的省。第二级是府和州,例如著名的开封府,只不过几百年间,原来的州纷纷要高大上,不少都改称为府了。而且州也在慢慢地越划越小。第三级还是县。宋朝中央下派州县的官员,就称呼为知府、知州、知县了,知就是参与管理的意思。结果宋朝搞分权分治,分得太厉害了,跟唐朝刚好两个极端,于是机构臃肿缺乏灵活暮气沉沉。元朝时,出现了【行省制】,行省就是行中书省,就是一个在行走中的中央政府,就是中央政府的直接派出机构,是一个具有军事管制色彩的支部性质的单位。这名字很霸气,为什么这么搞呢,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为了方便军事控制、巩固政权,将全国分为好多军事辖区,这些机构都是中央分机构,直接辖制地方行政单位,让地方单位不敢稍动。元朝人为地划分行省区划,将以前依托于地理和历史的行政区划分完全打破,本来不是一个区域的也硬要划分为一个行省,省区划分犬牙交错,也是为了方便压制地方的崛起。现在人们疑问为什么徐州地区被三省分食主城划给江苏,汉中明明在秦岭之南怎么划给陕西,等等之类,这都是元朝搞出来的。行省下面是路府州。明清沿用行省制,但是对内容作了很大变革,退去了军事管制的色彩,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还是省。一个省设三司督抚,职权划分变得成熟起来,不再像唐朝那么一锅粥,也不像宋朝那么分散杂乱。清代在省设置巡抚作为长官,几个省设置一个总督,主要掌管军政和部分民政。省下面,道、府、厅、州、县、名目繁多,有的平级有的上下级,各地都不一样,但总体还是三级制度,县仍然是最低一级。不详述。清代的省区划分,基本上就很固定了,是当今省区划分的主要历史来源。现在用的还是省。省下面设县,县还是雷打不动的最低一级单位。后来设了地级市,地级市不几年就把周围的县给并了,现在是省市县三级。但是最近省直管县的改革也很多了,首先就是财政方面的省直管县,现在大多如此了。随着交通的便利,管理的方便,地级市这一单位,预计可能要撤销,将来市县平级也是可能的。从上述演化可以看出,地方单位总是以县为固定。有的时候是二级,有的时候是三级,具体名称演化十分繁杂,但是县的变化一直不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3
这都是不同的名词代称,实际意义相差不算很大。中国的行政区划,刚好是要从秦朝的郡县制说起。秦以前的算作分封,天子对诸侯国内的行政事务没有直接管理权。秦朝的【郡县制】,并不是某一个人突发奇想忽然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春秋战国经过了几百年的孕育演化。秦一统后,在李斯等人的力主下,政府选择了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了三十六郡。郡,就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的最高长官叫做守,那么郡守就相当于省长。秦朝郡的划分,人口因素和历史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原地区,郡的面积相对较小,在边远地区,一个郡的面积则很大。县是比郡低一级的行政单位,跟现在的县的含义一样,是中央直接任命的最低一级行政单位了。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现在叫县长。秦朝选择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政治史的划时代标志。汉代沿用秦朝的行政制度,而且越来越严密复杂,郡守改称太守。因为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汉朝在秦朝基础上不断分划新增加新郡,据说到东汉中期,郡的数量超过了100,一个郡大约十几或二十个县。这中间就增设了一个比郡高一级的州,州只是作为监察大区划分,不是直接行政单位。后来随着郡越划越小,州就被选择作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从此形成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都督则慢慢成为地方割据性政权,乱得很。隋朝把郡全给废了,改为州县两级,相当于重建郡县制,这个时候州就相当与很久以前的郡了。后来又把州改称郡,长官叫太守,还是两级。唐初把刚刚改称为郡的州又给复原了回来,全国是州县两级,这时州的长官改称为刺史。唐朝天宝年间,又将州县改称为郡县,长官称呼又变成了太守。后来又给废了,又改为州县。你看这么来回折腾干嘛呢,它是又搞出了【道路制】。先看一个叫道的东西,隋唐的州已经越分越多了,据说最多时有三百多,这时的州跟东汉末升级的州显然不一样了,却相当于州郡县时的郡。于是唐朝设置道,全国分为十几个道,一个道监察十几个州,没有直接行政权。还有一个叫府的东西,府设置于开元时期,跟州的意思一样只不过是为了显示高大上,长官叫府尹。还有一个本来是军区长官的节度使,以前叫都督后来又叫行军大总管的,在唐玄宗时总是兼任一个道的行政长官。结果搞得军区和行政区合二为一了,如此一来道这个监察大区就慢慢变为行政单位了,全国又变为道州县三级。宋朝因为吸取了唐朝节度藩镇的教训,严防军权政权合流,将军权收归中央节制。行政上面分三级,第一级是路,和唐朝的道一个意思,只不过具体划分有了很大区别,例如说扬州路,那就是一个现在的省。第二级是府和州,例如著名的开封府,只不过几百年间,原来的州纷纷要高大上,不少都改称为府了。而且州也在慢慢地越划越小。第三级还是县。宋朝中央下派州县的官员,就称呼为知府、知州、知县了,知就是参与管理的意思。结果宋朝搞分权分治,分得太厉害了,跟唐朝刚好两个极端,于是机构臃肿缺乏灵活暮气沉沉。元朝时,出现了【行省制】,行省就是行中书省,就是一个在行走中的中央政府,就是中央政府的直接派出机构,是一个具有军事管制色彩的支部性质的单位。这名字很霸气,为什么这么搞呢,因为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为了方便军事控制、巩固政权,将全国分为好多军事辖区,这些机构都是中央分机构,直接辖制地方行政单位,让地方单位不敢稍动。元朝人为地划分行省区划,将以前依托于地理和历史的行政区划分完全打破,本来不是一个区域的也硬要划分为一个行省,省区划分犬牙交错,也是为了方便压制地方的崛起。现在人们疑问为什么徐州地区被三省分食主城划给江苏,汉中明明在秦岭之南怎么划给陕西,等等之类,这都是元朝搞出来的。行省下面是路府州。明清沿用行省制,但是对内容作了很大变革,退去了军事管制的色彩,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还是省。一个省设三司督抚,职权划分变得成熟起来,不再像唐朝那么一锅粥,也不像宋朝那么分散杂乱。清代在省设置巡抚作为长官,几个省设置一个总督,主要掌管军政和部分民政。省下面,道、府、厅、州、县、名目繁多,有的平级有的上下级,各地都不一样,但总体还是三级制度,县仍然是最低一级。不详述。清代的省区划分,基本上就很固定了,是当今省区划分的主要历史来源。现在用的还是省。省下面设县,县还是雷打不动的最低一级单位。后来设了地级市,地级市不几年就把周围的县给并了,现在是省市县三级。但是最近省直管县的改革也很多了,首先就是财政方面的省直管县,现在大多如此了。随着交通的便利,管理的方便,地级市这一单位,预计可能要撤销,将来市县平级也是可能的。从上述演化可以看出,地方单位总是以县为固定。有的时候是二级,有的时候是三级,具体名称演化十分繁杂,但是县的变化一直不大。
第2个回答  2016-02-09
因为唐朝实行道州县导致藩镇割据,所以宋朝改革实行路州县,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后改为道。同时唐朝内外战乱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立都护府加强管理。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第3个回答  2016-01-31
  唐朝疆域辽阔,初期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汉朝的刺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数激增到了三百以上,中央政府管理非常不便。后改为道。同时唐朝内外战乱频繁,除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有诸多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在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建立都护府加强管理。到唐朝正式灭亡时,天下已经出现了四十多个道和藩镇,其中大多数是节度使管辖。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所以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不过北宋欧阳修等编著的《新唐书》也同时叙述唐玄宗时期的郡,而《旧唐书》则以州制。但是无论如何,州的概念从此与汉晋三国时期有了根本性的区别,相对东汉末年有的州辖一百多个县的情况,唐朝州的范围大幅缩减到几个或十几个县的范围。此外,许多原来汉晋时的州治所在县,则沿用了原来州的名称,反而其本来的县名逐渐不为人所熟知,如彭城成为了徐州、信都成了冀州、昌邑成了兖州、江陵成了荆州等等。同时,许多从秦汉朝甚至春秋战国时代便长期使用的郡名地名,也从此成为历史不再使用,如琅玡、弘农、上党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