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做朋友还是立规矩,到底能不能一起兼顾?

如题所述



01


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给孩子空间和权利;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和孩子做朋友。

这种说法听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反而传递着父母民主、开明的思想。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正确的吗,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

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让无数当爹妈的人看不下去了。

视频里面一个12岁的小男孩弄坏了商店里面的物品,妈妈帮他赔偿了店里的损失,之后妈妈就教育他,可是孩子当场竟然对妈妈动起手来,在扭打过程中孩子还用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同行的朋友见状上前阻拦,妈妈又趁机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本以为两人已经被分开,可是没想到随后母亲又和孩子扭打成一团,双方互不相让,场面一时混乱不堪。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待孩子。优秀的父母,不会在孩子未成年之前跟他做朋友。”

如果我们只强调朋友式教育,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结果就是造就出一个不尊重权威、没规矩、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学校和职场都会受更大更多的打击。



02


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边界里做好各自的事情,作为父母要守住父母边界,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

“孩子还小,这些规矩等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但是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教育孩子遵守规矩,可能他会变成人人厌烦的熊孩子,等他长大进入社会以后就会对社会规则产生漠视,甚至是触犯法律。

美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和发展心理学家雷泽尔顿教授在他的著作《给孩子立规矩》里指出:“在婴儿七八个月的时候,就需要给他们立规矩了。”

近几年,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新闻,一些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后就开始熬夜成瘾、疯狂打游戏、没法按时修完学分被学校劝退。这些父母眼中的优等生、好孩子,因为没学会自律,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一流学府,不能正常毕业的孩子占到学生人数的10%左右,也就是说,这些天之骄子,每10 个人中就有1个人不能正常毕业。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对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从小给孩子立规矩,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呢?



03


大道理都懂,但是立规矩这事,真正执行起来很多父母还是很头痛,很多家长会说,我也给孩子立规矩啊,但是为什么总是不管用呢?

那我们要好好地去反思一下,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是不是走入了以下的几个误区:

1. 利用大人的权威,强迫孩子听话,却忽略了让他意识到规矩本身的公平性。

2. 一看到孩子在做坏事,就忍不住要用吼叫、贿赂、威胁等手段来快速消灭这种行为,并且越快越好,这其实是速成心态在作怪。

3. “我不管你了、我不要你了。”这种大人和孩子赌气、记仇式的口头禅在育儿过程中也很常见。这种情况下,家长费的功夫不少,但不一定有效,还可能适得其反,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也会更多。

4. 大人语言表述不清晰,孩子没能听明白,又或者父母表情,身体等传递出来的信息语言不一致,导致孩子并没有领悟到大人的真正意图。

5. 规矩前后不一致,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于是他们不断地做不当行为来试探大人的底线,

6. 夫妻之间育儿观念不一致,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将给孩子反复做不当行为创造更多的条件,而孩子一旦发现对方和他站在一起来对抗另一方,很可能更加有恃无恐。



04


立规矩,其实就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帮助他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建立起受益一生的内在规则。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同样,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至于立什么规矩,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孩子,立的规矩和界限都各不相同。 比如有家长要求孩子尊重长辈,不能和大人顶嘴,也有家长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偶尔顶撞大人也没事。

每个人心中有不同的准绳,在我看来,不论是立什么规矩,最主要的是把握好三个原则:

1)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体会他们不听话背后的原因。

孩子出现不当行为,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故意想和大人对着干,这时候家长就要先问清楚原因,再根据具体行为进行有效制止。

大人不甩锅,也不替孩子背锅儿,而是和他一起承担后果,通过实际行动帮孩子理解自己的不当行为与所造成的影响之间的关系,最终引导他,主动反思,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岁的果果趁着妈妈不注意,把饼干和玩具拿到床上去了,还把饼干屑弄得床上到处都是,妈妈把果果从床上抱下来,面对面坐好后,跟他说:“果果怎么把饼干拿到床上来了?”

果果说:“我的机器人饿了,他要吃饼干。”

妈妈说:“哦,原来是机器人想吃宵夜了,但是机器人不可以在床上吃饼干哦,饼干屑会掉在床上的,你知道吗?传说有一群爱吃饼干屑的小飞虫,夜里它们会来偷吃你床上的饼干屑,吃饱了它们就有力气把你和你的机器人抬走了哟,明天早上你醒过来就看不到妈妈了。”

果果听到了很开心地说:“哇,我可以飞啦,好开心哟,但是明天早上不能见到妈妈了,我还是很难过的,那我现在就把饼干屑都打扫干净吧!”

2)与孩子产生情感连结。

当孩子因为犯错处于愤怒、恐惧等强烈情绪和压力之下时,孩子关于理性的大脑是无法运作的,他会失去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这时候,父母首先需要安抚的是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情感连结,进入孩子的内心,用爱和温暖去感受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共鸣,从而激起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带来的后果。

3)大人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矩,并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和孩子共同遵守。

在不损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加强孩子对规矩的理解和认同,和孩子一起协商制定规矩,这样制订的规矩才更具有执行力。

规矩是给孩子立的,更是给自己立的,所以制定好规矩以后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能看手机、玩游戏,那你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整天在孩子面前玩手机、打游戏;你要求孩子每天阅读一小时,那么你也该拿起书本看看。

要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如果大人总是言行不一,孩子就会学会钻空子,使你的规矩形同虚设。



05


管教很难收到来自孩子的感激,直到他们自己经历了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才会理解当初父母对他们的用心良苦。

给娃立规矩这条路很长,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且大多数时候,还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这就需要父母跟孩子不断地沟通、磨合,这个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孩子哭闹、反抗,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们要允许孩子哭闹,接纳他们的情绪,也要坚定信念——立规矩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孩子,而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爱,让孩子知道为人处事的界限,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0
当然可以,可以对孩子严慈相济,在某些时候需要对孩子严厉,但是有时候也是需要对孩子慈祥、宽容。
第2个回答  2021-01-10
我觉得和孩子做朋友和立规矩是可以同时兼顾的。和孩子是朋友的前提下,也应该担当起做父母的职责,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盲目妥协。
第3个回答  2021-01-10
能。与孩子做朋友就是立规矩的第一步认知,慢慢让孩子感知自己的言行举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