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哪些方面的显著特点?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哪些方面的显著特点?
除了上述特点外,唐太宗还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有何措施?

  他伤心,体现了“以人为镜”的特点。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特点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魏征的死让他失去了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

  经济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政治措施:1.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教育措施:完善了教育制度。唐太宗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的重视下,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接纳八品以下的官吏子弟和平民子弟。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地方上则有州县学。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书目,学习优异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

  贞观时期的教育发展,杜佑在《通典》中如此描述道:“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一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句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8-12
体现了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显著特点。彰显影帝魅力使天下有才之士归心,为我所用
第2个回答  2010-08-12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特点是“以古为镜”、“以人为镜”,魏征的死让他失去了可以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

经济措施: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政治措施:1.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教育措施:完善了教育制度。唐太宗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的重视下,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全国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下设六种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后三种学校接纳八品以下的官吏子弟和平民子弟。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馆,专门招收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子弟入学。地方上则有州县学。

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必读书目,学习优异者,送往吏部参加科举考试。

贞观时期的教育发展,杜佑在《通典》中如此描述道:“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遂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一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无何高句丽、白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
第3个回答  2010-08-12
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第4个回答  2010-08-12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非常伤心。体现了唐太宗在位期间任贤纳谏、惜才的特点。
经济方面:减少赋税|重视生产
政治方面:任贤纳谏
第5个回答  2010-08-12
首先呢就是魏征只是唐太宗为了稳定政权的一颗棋子,因为魏征在李密还有李建成手下当过差,间接上在李渊手下当差,当时李渊还没有挂,而且魏征不是那种死忠的人,还是非常有才能的人,这样太宗就可以分化反对的势力,给天下人一种宽宏大量的感觉,让天下人都来投奔他,为他所用。
但是太宗确实为他的政权做了很大的努力: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而“以人为镜”就是在我们看来指的是魏征了,而魏征在当时也确实为太宗的很多错误事件进行了不要命般的直谏,这也是导致魏征死后他的墓碑被毁,魏征儿子婚约取消的间接原因。
经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将自己比作舟,百姓比作水,这让太宗颁布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商业的发展,开放边境,可以从“路上丝绸之路”的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可以看出太宗对商业的支持可见一般。
政治:三省六部制,分权,官员的职能被分开,提高工作的效率。"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太宗说的“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制定的严格的律法,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有:“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使得被判死刑的人数大量减少。
教育:完善科举制,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使贞观年间出现大批的人才。从“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普及的程度。
民族:击败突厥,被称为“天可汗”,大量迁徙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促使吐蕃的社会进步,加快民族融合。
太宗在魏征病逝后伤心是因为在所有的谏臣中劝谏的次数是最多的,总数300多次的劝谏中魏征一个人就占了30%,这就可以看出魏征当时的作用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