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嘎逆冲推覆构造

如题所述

这是一个具逆冲推覆作用多层次、多阶段发生的地区,由各推覆体相互叠压、堆垛构筑而成,依据内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活动时限、推覆体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的分带性,沿由SW向NE的逆冲推覆方向划分为布拉柯-措交玛、加多措-岗嘎和马社达-鄂果等3个逆冲推覆体系。

1.马社达-鄂果逆冲推覆体系

该体系位于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的北东缘或东缘,平面上显示向NE凸出的弧形。它由滑脱面、推覆片体及外缘飞来峰等组成。

滑脱断层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的主滑脱面,是结合带与义敦岛弧及弧前单元的分界面。在地表浅部主要为向SW(或W)缓倾,倾角一般10°~35°,由于倾角平缓,在平面上呈波状弯曲。断层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兼扭性,压扭性特征在整个断层带上都表现明显,断层带中发育同主断面近于平行的挤压透镜体及水平展布的条带状断层擦痕,断层上、下盘均具牵引褶曲和羽状小断裂。从沿断层NE盘的岩层向NW推移分析,断层具反扭性特征。

原地系统,滑脱面之下的岩层为中—晚三叠世的蛇绿混杂岩建造,古生代外来岩块的“泥砾混杂”建造以及少量老第三纪的磨拉石建造等。靠近滑脱面,岩石均产生强烈的挤压变形。

推覆体主要由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的碳酸盐岩、陆缘碎屑岩、火山沉积地层,老第三系热鲁组(Er)砂砾岩地层及少量燕山期花岗岩组成。推覆体的组成在区域延伸带上有一定变化,尤以推覆体NW段和中段的灰岩不仅与滑脱断层的走向大体一致,而且延伸十分连续,其条带状的影像和地貌特征在航卫片上清晰可见。

飞来峰由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的角砾状灰岩、砂泥质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组成,其内部多处可见因风化剥蚀形成的形态各异的构造窗,显露出下伏原地系统的蛇绿混杂建造岩石。

2.加多措-岗嘎逆冲推覆体系

同马达社-鄂果逆冲推覆体系大致平行,总体上呈SE尖窄、NW较宽的楔形。由逆冲断层、推覆片体及褶皱等组成。

逆冲断层,该断层SW盘上冲时由于受到NE盘灰岩、花岗岩等刚性岩石的阻挡,断层在剖面上呈倒勾状,浅部断面普遍向NE(或E)陡倾,倾角达62°~71°,深部断面向SW缓倾。断层两侧岩层均强劈理化及石香肠化,并发育密集的、系统倒转的次级褶皱。取自马海一带的样品用ESR测年为39.2 Ma(勾永东,2001)。

推覆体及褶皱,推覆体主要由上三叠统喇嘛垭组的陆缘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地层,下第三系(Er)砂砾岩地层和印支晚期的加多措花岗岩等组成,以陆缘碎屑岩为主。地层的系统倒转表明,该推覆体在推覆过程中受到其东部片体的阻挡,已经强烈翻转变位,属一冲断型岩片。

3.布拉柯-措交玛逆冲推覆体系

其NW段被雀儿山滑覆构造局部压盖。它由逆冲断层、推覆体等组成。

逆冲断层,其断层断面总体向S倾,并随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倾角时陡时缓,一般为20°~35°,平面上波状弯曲。断层上盘中常见波状褶曲及小型冲断,下盘地层受逆冲作用影响产生倒转和平卧褶皱。

推覆体包括上三叠统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和措交玛、阿吉森等印支、燕山期花岗岩。

总之,岗嘎逆冲推覆构造是在义敦岛弧燕山期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喜马拉雅早期,区域性的拉张使区内形成的拉分断陷盆地并接受磨拉石沉积。在此之后,由于印度板块的进一步向北漂移,区域挤压应力增强,使甘孜—理塘一带地壳再次沿前述俯冲带下插,义敦岛弧区则向NE逆冲,强烈的推覆作用开始发生,其时间约为中新世。最初的滑脱面继承了特提斯洋壳的俯冲界面。由于逆冲推覆作用的不断发展,推覆体不断东移,直到与结合带NE的巨大复理石扇体相抵触。为消耗由SW向NE不间断发生的水平挤压力,使区内的第三纪盆地等自由空间受到大幅压缩,同时使这一巨大的推覆体内部由NE向SW逐次发生破裂,形成逆冲断层和断块内部地层的进一步褶皱、倒转,并在以后展式扩展和向NE推覆叠置(勾永东,200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