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速度啊

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

[提示]赵匡胤自己作为权臣取而代后周,同时希望后来者不会效仿其如炮制。

2. 措施

(1)收精兵
A. 改变机构设置:宋太祖将实力强大的禁军分别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三衙”统领。在中央设枢密院,负责军务。
B. 部门相互牵制:三衙互不统属,它们统领禁军,却无发兵之权。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有发兵之权,而自己手中无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2)削实权: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功夫悍将的权力。
中央机构中设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为了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将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3)制钱谷: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3. 影响:一方面,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宋代官制,承袭唐、五代制度,但从制止割据、集权中央的目的着眼,也作了重要的改革。唐代地方分州(府)、县两级,另设“道”为监察区域。宋朝改为路、州(府、军、监)、县制,但对州一级严密控制,权力集中在中央。

宋初在各地用兵,设诸州水陆计度转运使,主管军需粮饷等事。统一后,转运使成为总管各路财赋的官员。剥夺地方财政权。

宋太祖又在各州设通判官,来进一步堵塞祸源。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既不是知州的副职,又不是属官,但有权与知州共同处理州事,并监督知州的行动,随时向朝廷奏报,因此通判又称监州。通判有朝廷特命,与知州往往不和。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都无法专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28
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使宋朝不再成为继五代十国后的又一个短命的王朝,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首先在军事方面,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大将对宋太祖赵匡胤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的职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这次结盟使北宋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飞跃,又使边疆的人民能安居乐业。
第3个回答  2010-07-28
首先裁去了将领的军权,军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后来设置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利,地方采取文官治理,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样中央集权
第4个回答  2010-07-28
宋朝设中书门下 最高长官简称同平章事 职务相当于宰相 为了分散相权 又设参政知事 作为副宰相
此外 还有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分离将兵 防止将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