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西周时期的鼎表示开始与后来发生了 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15世纪中叶,青铜器造型独特。这一时期的鼎和鬲等食器三足,其中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给人不平衡的感觉。由于技术限制,当时的青铜器足部与器腹相通。方鼎体积巨大,容器部分呈现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的方鼎明显不同。爵的形状继承自二里头文化,扁体平底,流狭长。青铜斝除了平底型,还出现了袋足斝。圈足器如觚、尊、瓿、罍等都有+形大孔,有的+字形孔变得大方孔。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一大鋬可执,具有特色。罍狭唇高颈有肩,体偏高。商代早期的壶有提梁,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纹饰方面,商代早期青铜器以兽面纹为主,线条粗犷勾曲回旋,变形纹样,兽目圆大作为象征。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浮雕。几何纹极其简单,有粗率的雷纹,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已出现。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所谓的龟形图案仍是纹饰而非文字。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至前13世纪,部分器形继承自早期,如爵、觚、斝等。爵尾与早期相似,但流更宽,圆体爵是这个时期的新样式。斝除了空椎状足,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少见。大口尊在此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出现了厚重雄伟的造型。瓿这类器形也是这个时期的新兴。早期较高的罍,这时发展为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孔与早期相比有所缩小。鼎、鬲类器的显著变化是三足与两耳对称,成为后来所有鼎的固定格式。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变形动物纹的改进,线条更细密集;另一类是繁密的雷纹和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中期青铜器仍保持不铸铭文的习惯,但有个别器物上铸有族氏徽记。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新出现。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酒器都为方形。动物形象具体,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出现了分档鼎。方鼎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增高。戈带胡带穿。纹饰方面,兽面纹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不仅施在器身,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了柱足,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类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