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里县历史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木里县历史

新疆昌吉有木里吗?新疆昌吉有个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四川凉山有个木里。不知道你在问那个?两个都告诉你。
木垒历史
清代称,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代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但均相距不是很远,木垒恰在其中,地名源于古代民族语是可能的,有待考证。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据《新疆博闻录》一书中“新疆地名的含义”一章认为:木垒,蒙古语,意为河湾。
木垒历史悠久。距今3000多年前即有人在县境内活动。西汉时期,汉朝政府于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36国。木垒属蒲类后国,归西域都护管辖。唐代,唐朝政府统一西域后,于贞观十四年(640)在今吉木萨尔县设立庭州,并下设蒲类县,木垒属蒲类县,归庭州管辖。唐开元元年(713),唐政府设独山守捉于今木垒县境。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在统一西域过程中,由于军事需要,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从今巴里坤至木垒沿途修筑城堡。清雍正十年(1732),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以木垒地势扼要,奏移驻军,并修筑木垒城,城周长六百余丈。雍正十三年(1735),清政府定名木垒为“穆垒”。《新疆图志》载:“穆垒”即“蒲类”之转音也”。“蒲类”一词源于“蒲类海”,“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之古称。木垒因靠近巴里坤湖,故以湖而得名。后“穆垒”又逐渐演变为“木垒”。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后,在东吉尔玛台(今东城镇)建奇台堡,设管粮巡检一员。二十六年(1761),清政府以木垒“地沃泉滋”,决定在此“募人大开阡陌”,并派驻绿旗兵木垒营。三十二年(1767),清政府从甘肃甘州招募屯民300户1000多人,安置在木垒、奇台屯田,次年两地屯民共开垦土地608公顷。三十八年(1773),设奇台县、木垒归奇台县管辖,隶属巴里坤镇西府。中华民国六年(1917),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管辖。民国八年(1919),开始修筑木垒城,历时9年,初由民工修筑了部分城墙后停工,后由工程营兵完成筑城工程。
木里历史
汉初、后汉、蜀国、两晋、南北朝、宋、明定笮县属越嶲郡。
南朝齐、后周(公元479-568年),定笮分别属獠郡和严州所辖。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618年)定笮县嶲州所属(即今越西)。
唐高祖武德二年起至德宗贞元二年(公元619-786年)之间,吐番攻占云南,木里两度陷入吐番势力之中,在此期间改定笮为昆明县、香城郡,隶属嶲州。
  懿宗咸通六-七年,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866-1215年),南诏出兵北上,攻下嶲州、黎州等地,改嶲州为建昌府;改昆明县为香城郡。
1216-1276年,建昌府为大理段氏所据,改香城郡为贺头甸。
  宋宁宗嘉定九年至元世祖十四年(1277年)立盐井,管民千户。
1278年立为金州,隶属德平路。
1290-1368年降为金县(因境内出金而得名)。
  明太祖废元朝的路、府、州、县、设置建昌卫(今西昌)、盐井卫(今盐源)、越嶲卫(今越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盐井卫为柏兴千户所,隶属建昌卫;二十七年(1394年)改置盐井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而金县废。”
  清初,大体依照明制,将卫的指挥使改为“守备”,归建昌的总兵管辖。
雍正六年(1728年)罢卫,改置盐源县,归宁远府辖,属四川省。
  民国初期,废府存县。“二十四年(1935年)设置十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属之。”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宁属划归西康省,盐源县归西康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木里仍属盐源县。
1952年7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筹备委员会,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
1955年5月,改为木里藏族自治县。
1955年年12月13日,撤销西康省,木里归属四川省西昌专区管辖。
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置,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