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如题所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该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扩展资料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8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念。 1. 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一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 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 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 1.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2.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风流云散”。 3.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1
这部书对各种人物性格的描绘非常准确,准在与现实高度一致,小说家拨开迷雾带你深入的看到各种丑陋人性的根骨,当然书中也有对良善人性的描绘,小说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直指人心。如匡超人、牛浦郎之类的,虽然是小说人物,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类人仍然非常多,几百年过去了,社会在变,但人性丝毫没有改变。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讽刺封建文人的小说,那可就太狭隘了,说明你没看懂它,他讽刺的是亘古不变的各类丑陋人性。
第3个回答  2018-08-13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