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二的在校生,钱穆先生是我过著名的历史学家,但高中多数题中有引起材料作为反面素材,老师也对其历史观提出否定。请各位能不能全面正反阐述一下钱穆。
重点从思维方面来阐述。
黏贴过来的一律不给分。
我不是想找茬啊,但是既然出现了他一定有不足的,我也认可此人总体评价还是非常优秀的,但我想能更客观评价一个人,各位有亲身体会的麻烦相告之。
一下是中外学者对其评价:顾颉刚: 钱宾四先生,在北大任历史讲席已越10年,学识淹博,议论宏通,极得学生欢迎。其著作亦均缜密谨严,蜚声学圃,实为今日国史界之第一人,刚敬之重之。
林语堂: 钱先生学问精纯,思想疏通知远,文理密察,以细针密缕的功夫,作为平正笃实的文章。
唐君毅: 钱先生自幼以中国读书人之本色,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30年来,学问局面一步开展一步,而一直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之时代忧患共终始。
牟宗三: 钱先生在北大,课讲得很精彩,学生们都很欢迎他。讲秦汉史以钱宾四先生为最好,研究秦汉史莫不以钱先生为宗师。
杨联升: 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严耕望: 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余英时: 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许倬云: 中国近百年来,国运与文化,都一蹶不振。然而,几千年的文化精神,终究孕育了几位为中国文化作后卫战的学术巨人,宾四先生是最后走的一位。
孙国栋: 钱先生从18岁起已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叶海烟: 当代中国史学大家钱穆一生以学术为志业,为历史研究与历史教育劳心尽瘁超过一甲子,其历时之久与影响之深,当代几无人能出其右。
黄仁宇: 钱穆先生可能是将中国写历史的传统承前接后带到现代的首屈一指的大师。
刘梦溪: 文化史学的集大成者是钱宾四先生。治国史而以学术流变为基底,直承儒统,独立开辟,不倚傍前贤时俊,是钱学的特点。……“国学大师”之名,章太炎之后,唯钱穆当之无愧。
方克立: 钱穆可以说是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反对尽废故常的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
霍韬晦: 在迷惘的时代,能够终生不渝地捍卫中国文化,并显示读书人的风骨,钱穆先生堪称楷模。
张自铭: 先生治学,戛戛独造,一无依傍,遂成极诣,而融贯中外,直凑单微,又迥非抱残守缺者可比。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以哗世取宠,毕秋帆所谓“学问观其会通,性行归于平正”,唯先生足以当之。
史华慈: 钱穆是中国极其优秀的学者,是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兴趣主要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
狄白瑞: 钱穆先生是研究中国思想一位罕见而成就卓越的史学家,他研究中国历史与思想的方法为观察这个蜩螗的时代提供了广泛的视野。钱先生是极少数能与当代流行的思潮相抗衡的杰出学人,过去许多年来,钱先生透过他的著作一直是我的老师,虽然其他学者也在这种方式下教导我,但钱先生在引导我研究中国思想上则是为时最早而且影响最深的一位。
马悦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不过钱穆依旧是我敬仰的大师,他的很多观点对我研究历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至于他的某些不仅合理的观点,知道就好,瑕不掩瑜。
“北胡南钱” 钱穆在苏州时,就曾与到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的胡适见过一面。当时胡适是他时时充满敬意、景仰不已的一代学人。钱穆对诸子学的研究,有不少得益于胡适的启发。而胡适对钱氏也“尊重有加”。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 北大学风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常设疑问难,竞相争论。当时学术界讨论老子问题日趋热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钱穆、顾颉刚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生在课堂外大家互相讨论学问,是朋友;在课堂中则把自己的学术主张灌输给学生,并且当众批评对方的观点。比如胡适对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的考据谨严,十分佩服,常常对学生们做义务的宣传;但是,在课堂上,他对钱穆等人的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论争,却也慷慨陈辞,奋力抨击。钱穆在讲课中,也随时联系批评胡适的一些论点,常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学生们或主胡说,或赞钱说,彼此争论不断。有一次,赞同老子晚出之说的同学认为胡适“在老子时代问题上有成见”,胡适愤然地说道:“老子又不是我的老子,我哪会有成见呢?”不过他的态度仍很客观,随后又对同学们说,“在大学里,各位教授将各种学说介绍给大家,同学应当自己去选择,看哪一个更合乎真理。” 钱穆在北大讲授通史课,事实性强,不骋空论,有据有识,简要精到,并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喻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为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将通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面积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空前”。课堂之大,听众之多,和那一排高似一排的座位,衬得下面讲台上穿着长衫的钱穆似乎更矮小了。但这位小个儿导师,却支配着全堂的神志。一口洪亮的无锡官话,震撼了在座的每一位学生的心。他自己也说过,他上课“几如登辩论场”。他对问题往往反复引申,广征博引,使大家惊异于其渊博,更惊异于其记忆力之强。在北大,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
钱穆的历史观问题
钱穆在北大史学系讲中国上古史(先秦史),有人问胡适关于先秦诸子事,胡适总是说可去问钱穆,不要再问他。北大学风自由,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常设疑问难,竞相争论。当时学术界讨论老子问题日趋热烈,胡适主张老子在孔子前,因孔子曾问学于老子;而钱穆、顾颉刚则主张老子在孔子后。三位先...
钱穆的历史观问题?
马悦然: 钱穆在本世纪(20世纪)中国史学家之中是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他对中国的光辉的过去怀有极大的敬意,同时也对中国的光辉的未来抱有极大的信心。在钱穆看来,只有做到以下两件事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即中国人不但具有民族认同的胸襟,并且具有为之奋斗的意愿。
钱穆在中国通史里遵循了哪些历史观
在中国通史的研究中,钱穆提出了多种历史观,包括文明史观、现代史观、世界史观和民族史观。文明史观强调文明的演进与变迁,认为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记录,更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在钱穆看来,历史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人类文明的积累与传承。现代史观则侧重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钱穆认为,现代社会的变化...
历史书籍《国史大纲》钱穆
钱穆在书中倡导的史学观念,强调了对国家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认为这是超越单纯商业式爱国的深厚情感来源。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形容中西史学的差异,表达了对本国历史深远内涵的欣赏。历史观:钱穆赞扬了孙中山先生能够吸取外来优点并保留自己文化传统的能力,这体现了他的历史观。他还提到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政治...
【书评汇总】你如何评价钱穆的《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认为,中国历史文化生命不依赖物化形式,而在于艺术、科学、宗教背后共通“道”,在精神层面上传承。无论朝代更迭,中国始终是中国。中国文化不仅有实体表现,如故宫、天坛,更有精神传承,见于《易经》、《中庸》等古籍。钱穆通过深入历史研究,得出这些结论。今日,我们可借鉴其方法和途径,了解、分析...
历史书籍《国史大纲》钱穆
书中,钱穆以生动的比喻形容中西史学的差异,将西洋史比作硬地网球赛,而中国史则如悠扬的琴韵,体现了他对本国历史深远内涵的欣赏。同时,他也赞扬孙中山先生能够吸取外来优点并保留自己文化传统,体现了他的历史观。钱穆还提到,中国古代的杰出人物,如董仲舒、司马光、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的政治抱负...
秦汉史怎么样
钱穆先生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前一个历史事件的结果,同时也是未来历史事件的起点。通过这样的历史观,钱穆先生帮助我们理解了历史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他指出,历史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变化。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
用温情与敬意的态度对待国史
钱穆的高足余英时认为,其师治学的“终极关怀”分析到最后,是为了解答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个大问题,即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中国的文化传统究竟将何去何从。钱穆自已也承认:“余自《国史大纲》以前所为,乃属历史性论文,仅为古人伸冤,作不平鸣,如是而已。此后造论著书,...
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并选择其中一条制度谈得失 观点明确史论...
书中钱穆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恰恰是对当时先生写书的环境反映。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
钱穆的任一部作品读后感,700字左右
回答:这是网上的一篇读后感里截的一段。你可以参考一下。 《国史大纲》我系统地读过两遍,与钱穆先生的跨时空心灵碰撞持续了半年之久。最明显的感受是觉得《国史大纲》至少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开创性建树:其一,标志着钱穆史学体系的形成,使他从20世纪上半期居于主流的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为代表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