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三衙机构吗?

如题所述

南宋初,三衙机构仍然保留,但不统兵。班直也保留充当宿卫。绍兴五年(1135),杨沂中的神武中军改为殿前司军,三衙始有兵将,且兵力不断增加。绍兴十一年以后,三衙军成为与御前诸军平列的屯驻大军,不再有隶属关系。三衙军的编制,与御前诸军相同。南宋的三衙军与北宋时有所不同,侍卫马军司并非全统马军,侍卫步军司也掌管部分马军。三衙各军的情况是:殿前司:绍兴五年,改神武中军为殿前司军,共7军。绍兴九年(1139),殿前司有统制13,统领21,正、副、准备将178。绍兴十八年(1148),兵力增至7万余人,辖12军。宋孝宗时(1163~1189年在位)规定,殿前司军的编制为7.3万人。从此维持到南宋末年未改变。

侍卫马军司:绍兴七年(1137)开始组军,共6军12将、6000人。绍兴十四年(1144),从四川右护军调入4个军。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马军司共有兵力3万人。孝宗乾道七年(1171),调马军司戍建康,临安只留殿前司和步军司两支部队。此时,马军司共有6个军,实有兵力2.7万人。

侍卫步军司:绍兴十二年(1142)始组军。绍兴二十九年(1159),有5军编制。南宋的军,相当于北宋的厢;南宋的统制,相当于北宋的厢都指挥使。孝宗乾道年间,规定步军司编制为2.1万人,南宋末年,步军司有兵力2.3万人。

使臣、效用和军兵:北宋禁兵分上、中、下三等,南宋屯驻大兵分效用、军兵两级,或使臣、效用、军兵三级。使臣是八至九品的十等武阶官的总称。使臣并不全带兵,有的担任侦察任务,称探事使臣;有的给大将管印,称背印使臣。使臣也有充当战士的,因此禁军中形成使臣、军兵两级。宋孝宗时,对军队进行改革,改变使臣充军的状况,实行效用、军兵两级制。

效用的身份和待遇高于军兵。在军情紧急时,招效用是一种高价的募兵手段。效用一般不刺字。效用的出现和普及,是南宋兵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反映了兵士社会地位的提高。刺字制的部分废除,也使应募的壮士,愿充军前效用,而不愿为军兵。

骑兵、水师:南宋的骑兵建设和北宋相比变化较大。由于陕西的丧失,南宋只能从广南西路少数民族地区和四川购买军马,由于广马和川马体型矮小而且数量不多,所以南宋的屯驻大军缺马情况比北宋更为严重。如左护军刘光世5.2万余人,仅有战马3000;右护军吴军7.3万人,仅有战马9000,殿前司的骑兵有五分之一无马。战马的严重缺乏削弱了南宋的战斗力,这是在同金军作战中常常失败的原因之一。

南船北马,宋金各有优势。南宋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很重视水师建设。岳飞、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率领的各路大军中都有强大的水师。绍兴末年,当完颜亮再次大举攻宋时,南宋水师的战绩比陆军显著得多,多次击败金军。孝宗以后,为了防御金军南侵,南宋在沿江、沿海陆续设置了20余支水军,防御从武昌到常熟、从嘉兴府杭州湾的澉浦到广西钦州的海防的战略要地。重点配制在长江下游和两浙路沿海。后来在抗击元军南侵时,南宋水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