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都城是汴京吗?

如题所述

如果问南宋都城是哪儿,估计十有八九都会说是临安府,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其实这不正确,两宋唯一的正式都城都是东京汴梁。下面呆呆熊就给各位从两方面分析分析:杭州为何没有成为南宋正式都城以及南宋政权为何属意杭州而不在别的地方(比如南京、重庆之类)。临安称行在。什么是行在?定义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大明永乐元年朱棣为促进迁都北京就先称北京为行在,在随后完成迁都后正式建都。至少在名义是南宋皇帝是以东京汴梁作为国都的。也许这也是自我激励、不忘国耻的靖康耻(公元1127年),金兵打进北宋都城汴梁(也叫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二帝”(宋徽宗、宋钦宗),北宋都城被沦陷,乃至整个王朝北方灭亡。康王南渡,赵构即宋高宗带着一群文臣武将,从应天(今河南商丘)、南京、扬州、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舟山),一路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最后回到临安(也叫武林,今浙江杭州),总算落脚安稳苟且下来。可是话说回来,南宋虽然建立了,而且在临安府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其实临安府并不是南宋真正的都城。过去我们这么说,其实并不严谨。因为南宋一直没有正式上的、名义上的定都,他们还是把汴梁当作自己的都城。因此,南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都城并不在自己实际控制疆域内的封建而临安府的级别,始终不过是“行在”,也就是“陪都”,就像民国时期抗战八年期间的重庆;或者说是“副都”,像唐朝时期的“东都”、“神都”洛阳,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也是其“副都”。在《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里,均将临安称为“行在”(Quinsay)。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而且在临安府成为“行在”之前,绍兴府也短时间做过“行在”,宋高宗曾在当地驻跸过,并著有《行在越州条具时政》。不过南宋虽然没有正式定都,但后来临安府也就成了实际上的都城,跟定都并没什么区别了。1130年,赵构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南京),把这个城市打造为行都。然而金朝金兀术很快打过长江,赵构赶紧逃亡到海上。韩志忠等将领打败金军后,赵构不敢再呆在南京,1131年,南宋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皇帝行在。把建康府作为留都,透露表现自己的国家还有一个预备都城。南宋王朝为了表明收复故土、打回中原的决心,整个南宋王朝都没有正式的都城存在,实在是一件奇葩又很尴尬的事情。这个问题主要是战略的考虑,因为南宋主要在长江之南,南京离敌方阵地太近,很容易被攻陷。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实为中国古都变迁的一个重要转变。明代学者顾起元说:“南宋建都,首建康,次临安。然尝据当时事势衡之,欲取中原,进取淮颍,故宜坐建康以便经略,故李纲请高宗去越而幸建康。至欲立宗庙社稷,稍图安居,则在高宗时,建康’不如临安之巩固矣。”而且临安“而地号膏腴,财富所辏。”宋朝的重点建设在东南,这么说吧,以陕西和四川为西,东部地区基本上容易进攻,尤其华北平原,比如北宋首都开封,基本上可以说是无险可守,西面好一些,山川重叠,易守难攻。那么南宋为什么建都东南?很简单,东南为重点,如果建都四川,则有可能失去东南,因为四川防守容易进攻难,崎岖的山路敌人不好走,自己人也不好走,不利行军,一般首都要放置最精锐的部队,如果不建都东南,那么首都精锐部队就很难影响到东南,最后的结果,守住的四川丢了东南。我这么说吧,中国建都首选四个地方,陕西,河北,江苏,四川,陕西是王业之地,得天独厚,河北是次选,但好歹控制从北方进入华北平原的入口,江苏靠近东南富庶之地,一般首都人口多,这样好养,但问题是北方不好防守,四川好处是易守难攻,坏处是容易变成地方割据。据说,当时的迁都是经过三次反复论争后才确定的。在分析宋、金双方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临安临安,它虽然不是赵构首创的名字,但赵构能把它从一个临安县升级为临安府,可见其中的意味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为临时安置,也可以理解为来临即安,但不管怎么理解,它都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可是这个避难场所,却成了南宋永恒的安乐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靖康之耻
参见:靖康之耻、伪楚、伪齐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弱,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其后金兵南下,趋东京开封府。宋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室、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去,北宋覆灭。[17][18]
靖康之乱造成巨大破坏,为何南宋还能支撑152年
脑洞外星人
赞61
阅读9956
靖康之耻里,落入金人之手的韦太后,到底有多惨?
朝文社
赞93
阅读1.6万
建炎南渡
参见:建炎南渡、岳飞北伐
靖康之难中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虏,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员和宫廷女官、大臣、宫廷乐师、厨师等都被女真人俘虏北上,康王赵构得以幸免。
1127年,金国从东京(今河南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史称伪楚。由于张邦昌原为宋臣,后降金,东京军民对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旧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万般无奈之下,张邦昌以孟皇后之名,下诏书立赵构为帝。[20]
宋高宗赵构,1127年-1162年在位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赵构从济州南下,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营筑“中兴坛”[4][21],于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建立了南宋政权。[3][22][23][24][25]
张邦昌被杀,成为宋朝唯一被杀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以张邦昌被废为名,继续大举南侵。之后宋高宗一路南逃,过淮河,渡长江。南宋也进行北伐,由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玠等抗金将领指挥,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和金国的联军。[26][27]
为什么南明不能像南宋那样守住半壁江山?
历史研习社
赞13
阅读1885
绍兴和议
参见:绍兴和议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完颜宗弼(兀术)挥师南下,宋高宗再无路可逃,只能入海逃难,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气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南宋将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28]金兵屡次突围,均告失败。后因汉奸指点,[29]金兀术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于是发军开凿,一夜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由渠出江,经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长江江面,得以逃往建康。但道路依然被韩世忠的水师扼守,金军不得过江。又有福建人王某向金兀术献策,舟中载土,上铺平板,穴船板以棹桨,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军遂大败,退还镇江,金兀术得以渡江北归。[30]这就是著名的黄天荡之战。[31]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由于当地王姓汉奸出策给金兀术,金军用火攻,烧掉宋军船只才打开缺口,狼狈北返。[32]金军又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兴四将”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33]他通过北伐夺取了金国扶植的伪齐政权控制的土地。但宋高宗因为种种政治原因一心议和,和岳飞的北伐意向相背,为岳飞之后被杀埋下伏笔。[19]
宋高宗害怕军人得胜回朝专横难制,担心宋钦宗回朝继承帝位(当时高宗因某种原因不能生育而绝后),于是宋高宗任用秦桧为相。
抗金的岳飞
秦桧在北宋靖康年间曾主张抗金,后被金人掠去。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秦桧南返,由于他奉行投降政策,与宋高宗之意甚合。秦桧归朝仅三月就成为副宰相,八月后又成为右丞相。由于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与宋高宗的想法相左,[35]一年后就被宋高宗罢免。
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为“临时安顿”之意。
绍兴二年初(1132年),金兵攻陷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凌唐佐诈降。[36][37]
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金朝将领宗磐、宗隽、挞懒将河南、陕西地归还宋朝。赵构恢复南京(今河南商丘)之名,以路允迪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38]同年五月,宋高宗任命主张向金求和的秦桧为右丞相。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同年,宋高宗定临安府为行都,但仍称其为“行在”。[39]
后来秦桧迫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员,联姻外戚,结交内臣。宋高宗对于秦桧的行为也只是默许。后期由于秦桧权势太大,引来高宗的警觉。例如宋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的孙儿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20]
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宋高宗封阏伯为“商丘宣明王”,是为南宋国运神。[40]
1141年,南宋被迫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以秦岭至淮河一线为界。
南宋、金、西夏形势(1127年-1234年)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再度撕毁和议南侵,金军分三路大举南下,重占东京。南宋军民英勇抗战,金军在川陕、两淮的进攻皆告失败。七月,金将兀术转攻郾城,被岳飞打败,转攻颖昌,又败。岳飞趁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金兀术逃出开封。北方义军也纷纷响应岳飞。以至于金人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41][42]但此时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北伐之功毁于一旦。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金国以宋高宗生母和生父的遗体为交换条件,强迫宋高宗杀岳飞[43]。南宋与金国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放弃黄淮地区,并割让之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一部分,每年向金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30]
同年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府(今杭州)。《绍兴和议》实现,宋高宗生父徽宗的灵柩和生母韦氏本人被送回南宋。[44]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淮河以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45]
宋高宗在位初期,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东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后来赵构对抗金失去信心,罢免了李纲等人。[30][20][46]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朝文社
赞999+
阅读16万
孝宗北伐
参见:隆兴北伐、隆兴和议、乾淳之治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他又策划让儿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决,不久就一命呜呼。秦桧死后,宋高宗一方面打击其余党,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员。宋高宗没有生育能力,因此他从太祖的两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选择继承人,最后赵瑗胜出。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瑗被立为太子,并改名赵昚。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被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击退。此时金国发生内乱,金帝海陵王被杀,金军北返。此事让高宗萌生退意。绍兴卅二年六月,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太子赵昚即位,是为孝宗。他自己则称太上皇,居德寿宫,高宗成为太上皇以后,纵情享乐,花费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宋高宗逝世。[23][45]
在宋高宗之后,宋、金两国发展相对稳定。宋孝宗即位后,改革朝政,力图恢复,南宋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宋孝宗平反岳飞冤案,[47]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金国也有几次南侵,但大都半途而废,孝宗也进行了北伐,但也未能收复国土。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北伐虽然一度胜利,但由于各路将领不和加上轻敌思想,北伐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之后,孝宗不得已与金和谈,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又名乾道和议),张浚被罢黜,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但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48]
宋孝宗赵昚,1162年-1189年在位
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将领的辞世,最后北伐事业不了了之。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总体说来,南宋的内政有所改观。出现了治世局面。[49][50]
千古遗恨,如果没有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师,南宋北伐能到哪一步?
冷兵器研究所
赞130
阅读3万
同为南方政权,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历史大学堂
赞165
阅读4.8万
外行指挥内行有多可怕?这个微操高手差点毁掉了南宋最后一支精锐
冷兵器研究所
赞74
阅读2.8万
宰相专权
参见:绍熙内禅、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嘉定和议、史弥远专权
宋高宗死后,宋孝宗对政治日益冷淡,最后决定让位于其子赵惇,也就是光宗。光宗皇后李凤娘出身将门,为人泼辣刁蛮,经常在光宗面前搬弄是非,离间他和孝宗之间的父子关系,光宗本身患有精神疾病,性好猜忌,再加上孝宗提议光宗立魏王赵恺的儿子为皇嗣,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光宗对父亲孝宗十分不孝,父子关系彻底决裂。绍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48][51]
宋光宗赵惇,1189年-1194年在位
孝宗病死后,宋光宗竟然不肯主持丧礼。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不稳。宗室赵汝愚和韩侂胄便开始秘密策划立新君。最后,太皇太后吴氏下诏,由光宗的儿子嘉王赵扩即位,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继位后改元庆元,并尊光宗为太上皇。六年后,光宗去世。宁宗继位初期召朱熹、黄裳等人讲学,但其本人的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宁宗统治期间朝政先后被韩侂胄和史弥远两名权臣操控。[49]
宁宗初期,赵汝愚任宰相。赵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于皇室任职宰相本就不合礼法,加上韩侂胄煽风点火,最后他被罢去相位。但是,民间依然十分怀念他,临安城门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诗文。韩侂胄为了彻底清除赵汝愚的影响与排斥异己,假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称为“伪学”,而朝中信仰理学的大臣又多反对韩侂胄。韩侂胄借此将信仰理学的士大夫全部赶出朝廷。[27]
庆元六年(1200年),韩侂胄见理学已构不成威胁,便解除党禁。但是,党禁不得人心,为了笼络士人,韩侂胄又借北伐的名义蛊惑人心。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贸然进行开禧北伐,结果很快就遭到了失败,北伐的失败让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和韩的反对派集结成联盟。而金人又以杀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
开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弥远等伪造密旨,将韩侂胄杀死。从此之后开始了史弥远专政时期。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大权独揽。[27][53]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在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宋宁宗赵扩,1194年-1224年在位
1214年七月,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国已遭受蒙古帝国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汴京。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但是失败。
宋宁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于是他立沂王的儿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史弥远的专政非常不满。因此史弥远废赵竑太子之位,改立赵昀为皇位继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三日,宁宗去世。赵昀接替即位,是为理宗。但是,史弥远继续其专政,而赵昀也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去世。理宗终于摆脱了史弥远的阴影。次年,理宗改元端平,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理宗将史弥远旧党尽数罢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观。[27][54]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南宋的权相势力有多大?不用上朝密室之中就能号令天下
历史大学堂
赞58
阅读1.1万
联蒙灭金
参见:联蒙灭金、蒙金之战
同时在北方,金国正面临蒙古的步步紧逼,面临亡国。朝中的对外政策也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联蒙抗金;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金国,让金成为宋的藩屏。[27][54]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来商议宋蒙联合夹击金国,由于当时金军主力已在“三峰山之战”被蒙古军歼灭,金国已是亡国之态,宋廷当朝大臣大多赞同联蒙灭金,只有赵范反对。理宗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诺灭金之后将河南还给宋朝。
金哀宗得知后,也派使节来宋朝陈述利害,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抗蒙,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在朝臣的建议下,并没有理会金哀宗的要求,继续伐金。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灭金事宜。
1232年,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缢,金国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理宗将金哀宗遗骨带到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27][55]
南宋在蒙古族灭亡金国后,失去金国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公元1234年2月9日,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
趣观历史
赞39
阅读4万
蒙古入侵
参见:宋元战争、端平入洛、端平更化、四木三凶、襄阳之战、合州之战
金灭亡之后,南宋没有换来一时的安宁,反而面对更为强大的蒙古。金国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南宋想趁蒙古退兵之际,收复被蒙古占去的土地,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三京,光复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今河南商丘)。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各路宋军全线败退。“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军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56]
第2个回答  2022-06-29
如果问南宋都城是哪儿,估计十有八九都会说是临安府,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其实这不正确,两宋唯一的正式都城都是东京汴梁。下面呆呆熊就给各位从两方面分析分析:杭州为何没有成为南宋正式都城以及南宋政权为何属意杭州而不在别的地方(比如南京、重庆之类)。临安称行在。什么是行在?定义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大明永乐元年朱棣为促进迁都北京就先称北京为行在,在随后完成迁都后正式建都。至少在名义是南宋皇帝是以东京汴梁作为国都的。也许这也是自我激励、不忘国耻的靖康耻(公元1127年),金兵打进北宋都城汴梁(也叫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二帝”(宋徽宗、宋钦宗),北宋都城被沦陷,乃至整个王朝北方灭亡。康王南渡,赵构即宋高宗带着一群文臣武将,从应天(今河南商丘)、南京、扬州、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舟山),一路落荒而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最后回到临安(也叫武林,今浙江杭州),总算落脚安稳苟且下来。可是话说回来,南宋虽然建立了,而且在临安府苟延残喘了150多年,其实临安府并不是南宋真正的都城。过去我们这么说,其实并不严谨。因为南宋一直没有正式上的、名义上的定都,他们还是把汴梁当作自己的都城。因此,南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都城并不在自己实际控制疆域内的封建而临安府的级别,始终不过是“行在”,也就是“陪都”,就像民国时期抗战八年期间的重庆;或者说是“副都”,像唐朝时期的“东都”、“神都”洛阳,明朝第二个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也是其“副都”。在《马可·波罗游记》和同时期的西方著作里,均将临安称为“行在”(Quinsay)。可见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对杭州最通行的称呼。而且在临安府成为“行在”之前,绍兴府也短时间做过“行在”,宋高宗曾在当地驻跸过,并著有《行在越州条具时政》。不过南宋虽然没有正式定都,但后来临安府也就成了实际上的都城,跟定都并没什么区别了。1130年,赵构将江宁府改为建康府(南京),把这个城市打造为行都。然而金朝金兀术很快打过长江,赵构赶紧逃亡到海上。韩志忠等将领打败金军后,赵构不敢再呆在南京,1131年,南宋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皇帝行在。把建康府作为留都,透露表现自己的国家还有一个预备都城。南宋王朝为了表明收复故土、打回中原的决心,整个南宋王朝都没有正式的都城存在,实在是一件奇葩又很尴尬的事情。这个问题主要是战略的考虑,因为南宋主要在长江之南,南京离敌方阵地太近,很容易被攻陷。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南宋定都杭州(临安),实为中国古都变迁的一个重要转变。明代学者顾起元说:“南宋建都,首建康,次临安。然尝据当时事势衡之,欲取中原,进取淮颍,故宜坐建康以便经略,故李纲请高宗去越而幸建康。至欲立宗庙社稷,稍图安居,则在高宗时,建康’不如临安之巩固矣。”而且临安“而地号膏腴,财富所辏。”宋朝的重点建设在东南,这么说吧,以陕西和四川为西,东部地区基本上容易进攻,尤其华北平原,比如北宋首都开封,基本上可以说是无险可守,西面好一些,山川重叠,易守难攻。那么南宋为什么建都东南?很简单,东南为重点,如果建都四川,则有可能失去东南,因为四川防守容易进攻难,崎岖的山路敌人不好走,自己人也不好走,不利行军,一般首都要放置最精锐的部队,如果不建都东南,那么首都精锐部队就很难影响到东南,最后的结果,守住的四川丢了东南。我这么说吧,中国建都首选四个地方,陕西,河北,江苏,四川,陕西是王业之地,得天独厚,河北是次选,但好歹控制从北方进入华北平原的入口,江苏靠近东南富庶之地,一般首都人口多,这样好养,但问题是北方不好防守,四川好处是易守难攻,坏处是容易变成地方割据。据说,当时的迁都是经过三次反复论争后才确定的。在分析宋、金双方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临安临安,它虽然不是赵构首创的名字,但赵构能把它从一个临安县升级为临安府,可见其中的意味深远。我们可以理解为临时安置,也可以理解为来临即安,但不管怎么理解,它都只是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可是这个避难场所,却成了南宋永恒的安乐窝。
第3个回答  2020-10-02
不是。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北宋时期的都城,称为“东京”,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开封被金国占领,继续被金朝定为都城。
南宋时期先是定都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赵昺(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临安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南宋末代皇帝,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母亲是俞修容,景炎三年在冈州即皇帝位,改年号为祥兴。[1]
祥兴二年(1279年)3月19日,南宋与元朝在崖山展开决战(史称“崖山海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至此覆灭。
第4个回答  2020-10-02
当然不是了,南宋最后一个皇帝的都城是现在的杭州,也就是以前的临安。汴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