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政治

如题所述

基本政治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可分为秦代、西汉、东汉三个时期。
秦代政治思想秦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如何加强王权、巩固统一是秦始皇十分关注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的争论是:①坚持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反对地方分权的分封制。博士淳于越主张实行分封制,他认为实行分封制,以子孙功臣作为强有力的辅佐,可保江山的持久。否则,一旦有事,“何以相救哉”?秦始皇和李斯则坚持实行郡县制。
他们认为,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封了大量的子弟和功臣,本意是要他们屏藩王室,巩固统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史记·秦始皇本纪》),结果招致了天下的大分裂,违背了分封的初衷。②坚持“师今”,反对“师古”。
主张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博士淳于越等人曾把“师古”作为其论证的依据,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同前)。李斯则反对“师古”的说法,坚持“师今”的主张,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一切政治法律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可因袭旧法,“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同前)。③主张文化专制主义,反对“心非”、“巷议”。秦始皇、李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强调加强思想上的统治。他们反对人们议政,特别是反对人们以古非今,提出在思想上要“别黑白而定一尊”。他们认为不能让人们“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否则,就会造成“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的结果。因此,必须实行文化专制,“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同前)。
西汉政治思想秦王朝的短命,给汉初的君臣们以强烈的刺激,新王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提出如下思想:①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陆贾、贾谊通过对秦兴亡的总结,认识到“攻”与“守”不同术,认为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天下,只有文武并用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秦的短命乃是不行仁义之道的缘故。他们向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提出“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陆贾语)的政治主张。②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暴秦之后,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仁义之道最现实的要求是实行较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以便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于是博采道、儒、名、法诸家之长的黄老思想应运而起,风行一时,上层人物如曹参、陈平、陆贾都笃信黄老。他们主张清静,倡导无为而治,即在政治上实行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黄老思想还主张“因循为用”,对于群众已经习惯了的法律制度不多事更张。
这时的黄老思想已经和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有所不同,由同法家结合逐步改向儒家靠拢。陆贾等人,虽然也说黄老、讲无为,但同时也讲君臣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强调仁义道德,宣传民本主义。③主张削藩,加强国家统一。针对同姓王日益坐大、尾大不掉的形势,贾谊呼吁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国家统一。他向汉文帝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即把具有割据能力的大国分割成许多小国,以削弱其势力。晁错也建议汉景帝削各王国封地,后竟因此引来杀身之祸。④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思想上的统一。
道家学说在本质上是消极的,只可在大的动乱之后起暂时协调缓解作用,不能作为长期的政治指导方针。晁错、桑弘羊虽然仍在强调法家学说,但被秦王朝歪曲了的法家学说,名声很坏,统治者纵然骨子里仍然采用法家政治学说,而在自己的旗帜上却不愿打上法家的印记,于是以温、文、稳为特征而又强调入世的儒家学说便受到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推崇。汉王朝初建,陆贾就常常在刘邦面前说《诗》、《书》。一向不爱儒术的刘邦也不能不称善。文帝、景帝虽然喜欢黄老之学,但已开始建立五经博士。经过长期酝酿,到武帝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为汉武帝所采纳。董仲舒的儒学已不完全是孔孟之道,而是经过改造的、以儒学为骨干,并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某些内容的新儒学。⑤宣传“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说。适应加强君权的政治需要,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他牵强附会地解释阴阳五行之学,捏造出阳尊阴卑的谎言,并用这些谎言解释人类社会,提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妻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说。在强调尊君的同时,董仲舒也强调爱民,提倡什一之税,主张以德治国。针对当时土地兼并盛行,他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富小贫,等等。
东汉政治思想东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表现为:①董仲舒学说被发展成为谶纬神学,孔孟之道被歪曲成预卜吉凶的迷信,朝廷之上公然用占卜的办法决定国家大事。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桓谭对盛极一时的谶纬神学进行了勇敢的批判,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②东汉时期,政治腐败,豪强专断,用人唯亲,以阀阅取士。王符、仲长统展开社会批判,对豪门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阀阅取士”的风尚进行了猛烈抨击。
特点适应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这时期的政治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逐步转变为各家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从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孔孟思想为骨干,兼采众家之长的新儒学统治,并形成了“三纲五常”的完整体系,它统治中国社会达2000年之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高考历史。高一高二高三历史课本、历史教材、历史教科书,全国通用。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①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的封建王朝。

秦统一的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战乱和分裂后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策略。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2)内容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帝至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权力不可僭越。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下设诸卿,各自负责相关职务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③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内容: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把全国分为36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④用人制度:制定选拔(军功授爵)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⑥法律制度:颁布了细密严苛的《秦律》

(3)影响

①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

②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出现暴政。

误区警示

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步形成“内外朝”制度,

(2)中央集权的巩固: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监察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位低权重,直接对皇帝负责。

误区警示

“汉承秦制”不是完全继承秦朝的制度。汉初,继承了秦的一些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但又在秦的制度上进行有所损益的改革。
重难点解析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

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特点:

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围绕着皇权来设置和运转。各官职相互牵制,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

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影响:

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对促进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统一国家的巩固,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代王朝沿用、加强和完善。

④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2、中外朝制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问题:据材料,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措施: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3、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不同?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的趋势是什么?

类别

分封制

郡县制

建立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只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至元,郡名完全废弃,改为行省制度。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管理人则由永远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史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观点一 宋代以前,辩论焦点,围绕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①秦统一以后的争论: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其中,魏晋时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郡县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②唐朝的争论。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郡县制。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矫秦之枉,复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举“有叛民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观点二 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确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制适用于不同的形势, 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脱了封建和郡县之争。

观点三 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 而像黄宗羲所说: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即:尊令长之职, 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 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 行辟属之法 , 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 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 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认识 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

①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并各有利弊, 不能绝对地判定孰劣。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 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兴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姓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分封制是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的政治体制。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 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因此,分封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行之有效的制度。

秦统一后,秦始皇鉴于周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更为了加强集权,于是推行郡县制,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之后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 但分封制又不能完全废除。因为历代大多数皇帝都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员, 把他们视为巩固统治的屏藩。又由于皇位惟一合法继承人是太子, 而其他家族成员无不觊觎皇位。为了安抚同姓子弟, 避免祸起萧墙, 皇帝又不得不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侯。因此,分封制作为调节皇家内部矛盾、优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 一直延续到明清。

②其次, 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来看,中央集权成为政治的主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本不允许地方分权的存在, 因此,分封制必然被淘汰。

③再次,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 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 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社会才能克服这种弊病。

4、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问题: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原则遭到破坏。

实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差异

① 内涵:先秦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

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春秋战国时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拨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的创制开创了模式。

② 政治体制:贵族政治与西周分封制相伴而生,是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宗法血

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的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①兼并六国,结束分裂割据状态;

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统一文字(小篆)、统一度量衡 ,

统一车轨,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修建灵渠

焚书坑儒,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2、历史评价: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功:①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结束分裂,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安定;

②创造了皇帝制、郡县制、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统一了度量衡、文字,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

④通过统一战争等形式,扩大了疆域。

过:①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个回答  2020-10-12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高考历史。高一高二高三历史课本、历史教材、历史教科书,全国通用。

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①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的封建王朝。

秦统一的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战乱和分裂后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王嬴政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策略。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

(2)内容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帝至尊。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权力不可僭越。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下设诸卿,各自负责相关职务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③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内容: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把全国分为36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④用人制度:制定选拔(军功授爵)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⑥法律制度:颁布了细密严苛的《秦律》

(3)影响

①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

②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出现暴政。

误区警示

君主专制不等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2、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加强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逐步形成“内外朝”制度,

(2)中央集权的巩固: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3)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监察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刺史位低权重,直接对皇帝负责。

误区警示

“汉承秦制”不是完全继承秦朝的制度。汉初,继承了秦的一些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但又在秦的制度上进行有所损益的改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