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次北伐,到底有什么意义,蜀国是三国中力量最薄弱的吗?

如题所述

题主有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诸葛北伐的意义!首先得声明,诸葛亮北伐没有七次,也不是演义里的六次(有一次是司马懿主动伐蜀,诸葛亮出祁山抵御)。所以诸葛亮北伐不过五次,其中较大规模不过两次,有一次只是屯守,并没出击,实际北伐总计不过四次,每次北伐之间,也是有间隔准备年数不等的,并非不停,是否有意义?一直有争议!在当时的蜀汉就有很大争议,按照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阐释:北伐是为继承先帝还于旧都,兴复汉室,王业不可偏安一隅。有人对此解释是:以攻为守战略,有其价值意义,主要有三:

其一、诸葛亮从国力、人囗、兵力上考虑,蜀国被魏国吞并只是早晚的事。与其坐等被魏国吞并,不如主动出击,攻击魏国。在魏国领土上作战,消耗敌人的物资人力,在舆论上造势待变。战幕拉开制定计划,北伐中原先占魏国的大西北做为根据地,再慢慢扩大战果。北伐战斗打响之后,就有很多机会改变战局。诸葛亮要的就是在乱中寻找战机,占领魏国城池扩大战果。可惜的是,有几次机会都没有把握住。将遇良才棋逢对手,遇到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诸葛亮北伐之路坎坷不顺,没有大的收获。

其二、征敌在本土之外,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要乱在别人家里乱。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陇右如果拿下,它的军事意义深远,战马资源、农耕资源,利于补给、易守难攻等优势太多太多。自然是通过北伐,一统天下。总的来说诸葛亮北伐,对外是为了消耗魏国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以减缓北方的发展。对内是为了转移蜀汉内部的政治矛盾,使其团结一致。 

其三、制造做大做强的机会,机会不是平白捡来的,是需要几代人不断努力尝试的。当时蜀国要做大做强,只有等待中原(魏国)发生大的变化才有机会。那么中原怎样才有变化,无疑战争是最合适的。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蜀国的力量在魏蜀吴三国中毋庸置疑是真弱的一个。以下我从领土,人口,经济 ,军力四个方面进行一一阐述:

一、领土

曹魏定都洛阳,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国土面积约为291万平方公里。

蜀汉定都成都,主要控制益州(蜀地),势力最为弱小,国土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

孙吴定都建邺,主要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国力居中,国土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

二、人口

人口本是孕育在土地上的。魏国是领土最多的,他的人口也是最多的,亡国时大约有66万户,443万人。

蜀国那是本来地盘就小,加上那时候的蜀地也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亡国时大约有28万户,94万人。

吴国虽然地盘也不小,但是那个时候江南可不像是今天的江南,那时候算是没有开化的地区,所以人也不多,亡国时大约有52万户,230万人。至于为什么要说亡国时的人口那,是因为战争的时候人口基本是没法统计的,但是国灭的时候史书上都会有一个完整的统计。

三、经济

魏国是延续正统王朝,把自己的地盘当成一个国家看待,所以它是实行的正统王朝的经济方法,轻摇赋税,实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经济也得以快速的增长。

蜀国是典型的军阀殖民的做法,军事永远高于一切,从建国到亡国都没有把蜀地当成一个国家好好的治理。虽然孔明想了很多办法来恢复经济,由于蜀国连年的北伐也消耗殆尽。

吴国既不是正统王朝,也不是军阀殖民,他是类似于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于连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给江南地区带来了生产技术与文化,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经济还是可以的。到了三国后期,吴国的航海业更是发达,给吴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增长。

四、军力

魏国军力最盛。大概有四五十万的总兵力,但是他要驻守的地方也多,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蜀国那是本来就没啥人,所以军队大概就是10到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

吴国那兵力也不多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综合国力魏强于吴远强于蜀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7
诸葛亮七次北伐主要是想实现祖国的统一,虽然没法达到目的,但还是大大打击了蜀国的实力,蜀国虽然实力不是很强大,但是依据险要的地理位置还是易守难攻的。
第2个回答  2020-10-07
匡扶汉室。蜀国是最薄弱的。因为蜀国的愿望就是匡扶汉室,必须北伐。魏国势力比较大。吴国占江东地利。
第3个回答  2020-10-07
诸葛亮是为了梦想而奋斗,以兴复汉室为梦想自然是要不懈奋斗,而蜀汉自从在荆州失守之后就变成了最薄弱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