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茶香美文摘抄

如题所述

  古道茶香
  李一凡
  零陵区菱角塘镇的丫髻岭,山高岭峻,重峦叠嶂,林茂竹修,流泉飞瀑,是一处景色优美的地方。
  据明•洪武《永州府志》载:“丫髻岭,在城东南五十里归德乡,其岭高峻,上有双头形如丫髻,下临深谷,岭上有小路,危险,通至道州。”
  丫髻岭地处险要,是一条重要的古驿道,古时零陵通往宁远及广东,都必须经过这里的山道隘口,它也是著名的湘粤古道。当时的永州、邵阳等地产的茶油、桐油、茶叶等特产通过这条古道贩卖广东,甚至出口南洋;广东的海盐、洋货也是经过此路输往湖南腹地,可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道路。自古以来,丫髻岭虽然地处深山,但从来不显寂寞,而是以它的特殊地理位置闻名于这条古驿道之上。
  这里曾经也是一条红色通道。1934年8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李达率领的红六军团长征时经过了丫髻岭。当时为了转战湘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双牌的茶林向零陵进发,翻过菱角塘区域的最高峰——丫髻岭,穿过地居要势的钓龙亭,来到丫髻岭山脚下的炭木桥村。红军在这里开展了打土豪、分粮食等革命活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也给丫髻岭染上了红色的光芒。
  据史料考究,古时的丫髻岭不仅因地处要塞而出名,同时也是零陵古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湿润,具有良好的茶树生长环境,山间野茶树较多。清代零陵县志也有记载:丫髻岭,城东四十里,双螺耸青,其形如髻,上多古茶。
  今日零陵茶叶并不有多出名,但古时却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茶叶产区。据《零陵地区农业志》记载:“唐代,零陵县为湖南省16个产茶县之一。”到了宋、明、清时期,永州地区各个县都有茶叶出产,但零陵县仍然是产茶大县。据明《永州府志》载:“零陵县茶,壹拾贰万柒佰陆口口口株。该茶,壹仟伍佰玖拾捌两捌钱。折米壹佰陆拾石捌斗贰升肆合伍勺。”当时零陵县茶树和茶叶产量均居永州各县之首。
  早在唐代,饮茶已成为零陵民间的高稚风气,而且在士人之间赠送茶叶乃是珍贵礼物。柳宗元谪贬永州,居无住所,借居城内的龙兴寺,该寺庙主持重巽不仅热情接纳了柳宗元,还关怀地赠送了新采的竹间茶。接受这珍贵的茶叶,柳宗元无以回赠,特地作诗一首《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华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竹间新茶来之不易,大意是:芳香的茶树掩隐在青翠竹林,叶上的露珠凝聚纯洁的光华。这山寺的高僧深谙茶道,清晨采回珍贵细嫩的茶芽。晨雾贴着山泉而上,采茶处离崖顶不过咫尺。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彩非一般,茶叶的品质如同美玉无瑕……
  虽然经历千年,时过境迁,但零陵古茶并未消踪匿迹。如今丫髻岭上的古茶犹在,只是藏匿深山人未知。零陵城内经营茶叶的陈国武先生,是一位古法制茶的达人,他的老家就在丫髻岭脚下的炭木桥村。他在家里排行老四,人称“陈老四”,自幼在家里就跟父亲学做茶叶。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陈老四从部队退伍回家,在街上开了一间茶叶店,也是为了更好的将自己亲手制作的丫髻岭野茶推出来。
  受陈老四之邀,我和零陵文化馆的唐浪老师于清明节后,专程采访了丫髻岭炭木桥村的古茶制作。这一天正是雨后初晴,连绵起伏的山峦飘浮着云雾,阳光将林木映得青翠,湿润的空气给山村带来了格外的清新。我们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体味这千年古道的悠深。转上一个山坡,就是陈老四的家,他和父亲在大门外迎接了我们。其父亲名为陈吉梅,今年78岁,身体仍然健旺。我们谈起村里制作茶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老人回答:“做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的祖上就是村里有名的制茶人,名叫陈三思,他的技艺传下来,我儿子陈国武已经是第六辈制茶人。”
  为了证明此说,陈吉梅饶有兴趣地带我们去看了先人陈三思的墓地,离他家不远的山坡上,青松翠柏遮掩下的墓地保存很好,墓碑上清楚显示:陈三思生于道光三年殁于光绪三年。由此看来,陈家制茶的历史不短,至少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弥足珍贵。
  陈吉梅老人说山上茶树较多,有几颗古茶树,已有两三百年的树龄,仍然生长茂盛。老人引以自豪的说起清朝时,村里人做的茶叶曾经作为贡品上送朝廷,丫髻岭茶叶也因此闻名。老人回忆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还有不少贩卖商品的人从这里经过,村民们将茶叶卖给他们,每家一年能卖出几十斤茶叶,最贵的茶叶能够卖一元钱一斤,也是家里一笔不菲的收入。
  在陈老四的家中,摆放着几件比较简单的制茶工具,整个制茶的过程都在这座农舍中完成。传统制茶方法看似简单,却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首先是采茶不容易,采茶的村早上三四点钟就得上山,野生茶树并不成林,还得在山林中寻找。只有采摘清晨的嫩芽叶,才能作出上好的茶叶。一对采茶的夫妇告诉我们,他们花了五个小时才摘得三四斤鲜叶,真是叶叶皆辛苦。陈老四在他简陋的工坊里给我们表演了茶叶的制作:先是将鲜叶晾干;然后入锅炒制杀青;接下来是揉茶,揉茶讲究功夫,力道重了轻了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原是伸展的叶芽在他手中就卷曲成型;最后一道工序是烘干为绿茶成品。这种传统做茶的过程虽不复杂,但关键在于经验的丰富和技术的娴熟,这也就是陈老四被人称“古法做茶高手”的奥秘吧!
  看了之后,还得品茶。他的妻子用山泉水烧开后,冲泡了新制的青茶,在滚烫开水的催发之下,紧实的茶叶在杯中展开,一支支绿叶漂浮在水上,顿时茶香四溢。茶水色清而味甘,稍微还带点小苦,喝下去唇齿留香,如甘泉入腹,顿时觉得浑身清爽。在这里斟一杯清茗,看山林青翠,听春风抚琴,品鲜茶甘甜,这种怡淡和悠闲在城里难以寻得。也许要以禅悟的心情来这里品茗,才对得住这山泉嫩芽。
  正如柳子诗言:“咄次蓬瀛侣,无乃贵流霞。”这香茶是蓬莱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丫髻岭下,古道茶香。这隐逸在山岭中的古茶虽不出名,但只要能品出它的真味,会觉得此行不虚。在这山岭之中,我不仅神怡气爽,还有些浮想联翩,衷心希望这里的古茶连同它的古法制茶技艺更为世人认同,让古茶飘香,溢香四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