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康熙字典》里的解释

如题所述

在《康熙字典》的辰集下,《毛字部》中,"氂"这个字的解释如下:康熙字典记载,氂字由15画构成,除去部首外还有11画。《唐韵》和《集韵》《韵会》中,它的读音为"厘",源于"里之切"和"陵之切"。氂原指牛尾,古文献中如《周礼·春官·乐师有旄舞注》提到的“旄舞”中就有使用牛尾的记载,即“旄牛之尾”。

在古代神话中,山海经中提到的潘侯之山有一种名为“旄牛”的动物,其特征是四节生毛。《山海经》还指出,荆山中也有这种黑色的氂牛,它们主要产自西南的边界之外。杜甫的诗中也提到了“天马跂足随氂牛”的画面,这里“氂”指马尾。此外,它也代表马尾中强曲的部分,如《前汉·王莽传》中的“氂装衣”,指用强曲的毛装饰衣物,使之张起。

在天文学中,天汉三年八月曾出现“天雨白氂”的奇异现象,这里的“氂”象征着细小的白色毛发。《小尔雅》中将其定义为杂毛的一种形式。氂也被用来形容长毛,如《后汉·岑彭传》中的“足下生氂”,意指犬没有追吠,说明环境安宁。氂还被用来形容毯子或地毯,如古代的罽,由毛氂编织而成,类似今天的毛氍毹,用于马的带鞅。

“氂”字在某些情况下与“厘”通,如《史记·苏秦传》中的“毫氂不伐”,这里的“毫氂”指极细微的事物。在《广韵》中,其发音还有其他变体,如莫袍切、谟袍切,音同“毛”,同时“斄髦犛”也是其别名。尽管各家对音切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保持一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