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什么?

如题所述

岳飞背后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之所以被读错有可能是受皇帝赐的锦旗所影响。在岳飞十多岁的时候金人攻打南方此也让南宋渐渐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困境。

因此岳飞的母亲见这种情况,便问岳飞是否愿意为国效劳, 岳飞想都没想就回答母亲想要尽忠报国,岳母看见儿子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就在他的后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岳飞其他情况简介。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25

“尽忠报国”

岳飞的背上有其母刺的著名的四个字——精忠报国。不过,据专家学者的考究,可能这四个字和最初有些不同,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从南宋之后,到现代社会,有很多种类的艺术形式歌颂岳飞的精神,越到后来,几乎每个作品上都有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来激励岳飞忠于朝廷、报效国家的剧情。

但最初并没有“精忠报国”这个词语,早期在《宋史》里面记载的词语也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宋史·列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二人除言官,俱入白其母,母俱勉以尽忠报国,无分毫顾虑后患意”,这里主要就是讲,岳母勉励岳飞尽忠报国。

其实可以看出,宋史里面并没有说到刺字这回事,到底是谁为岳飞刺上了四个字,答案并不明确。那么,为什么后世广泛流传的版本是,岳母在岳飞背上刻上“精忠报国”呢?原因可能要归结到文学创作领域。

最早出现岳飞背上刺字的作品,是明代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里面写道,有人想拉岳飞一起落草为寇,但岳飞忠于国家,不愿与这些人为伍,他还让人在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字,以示忠诚与决心。

“精忠”二字出自岳飞之孙岳珂之手,他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写道,“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这里的“精忠”后来被《宋史》认同和吸纳。

“精忠”一词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后来“精忠”二字更是与岳飞捆绑,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到了明代,虽然“精忠”与“尽忠”之间仍有区别,但它们二者也已经有了兼容,少数作品将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

到了清朝初年,两个词语的语音相近,词义有一定的相似,融合是必然趋势。最终以词性更广泛,更能认可岳飞的功绩的“精忠”一词占据主流,并且在各类作品中频繁使用,使得后来的人们普遍认为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

关于谁在岳飞背上刺字的问题,其实没有历史记载。不过我们知道,岳母本身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农家妇女,按照当时的社会状况,她很有可能并不具备刺字技术,也不具备亲自教导岳飞效忠国家的文化水平,所以,后世对于岳母刺字的演绎,大概率是来源于对艺术的追求,以产生戏剧上的冲击效果。

而岳母刺字的情节,确实是在清代之后才大量出现的。

第2个回答  2021-12-24

正史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第3个回答  2021-12-25

岳飞的母亲确实在岳飞的背上刺了四个字,但却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关于岳飞背后尽忠报国这四个字,在宋史本传中就有记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    尽忠报国    ’四大字,深入肤理。

这也是最早的关于岳飞背上刻字的记载。

  岳飞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够竭尽全力杀退金兵,收复旧山河,以此报效祖国,那么为什么岳母明明刺的是尽忠报国,怎么会被误传为精忠报国呢?

第4个回答  2021-12-24

精忠报国


是为岳母为即将上战场的岳飞后背所刺,勉励他雪靖康耻、保家安民,为国尽忠。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