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门阀影响?

安史之乱对门阀影响,门阀是从安史之乱开始消亡的还是 黄巢起义后被杀消亡的?安史之乱北方十不存一,门阀世家都跑到南方去了吗

安史之乱没有对门阀形成根本性打击。不过在原本寒门基础上又增加形成了新的军功集团开始抢夺门阀的资源。尽管安史之乱中北方破落的门阀人家确实有那么几个,但很快幸存的门阀集团重新兼并组合。(也许有门阀跑去南方,但好像其实并不多)

证据就是70年后著名的牛李党争,本质就是门阀贵族与庶族地主的矛盾爆发。

所以要彻底铲除门阀,那就是黄巢起义之后了。而且门阀不是被杀这么简单,而是提供其繁殖的土壤彻底没了。

我这里有一张图,你感受一下。

是不是到牛李党争那会儿,全国黑色块又几乎连成大片了?而880年后突然灭了个干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安史之乱对当时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为何后来还支撑了上百年

历史上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本身军力达不到破国的程度,前期瞎指挥送掉的军队大唐能补充的及,天宝年间人口、经济、军事都完全能够支撑唐王朝打下去,什么时候唐顶不住叛军的进攻,就是因为叛军攻破了首都长安,唐前期的建国基础是贵族门阀,本家贵族不死完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其实唐代隋本身就是一家贵族只是在于谁当老大的问题,左手换到右手大家都很和气,太原赵郡李家冒认陇西李家就是为了团结陇西贵族集团,唐中宗李治废皇后是为了打击以皇后娘家为代表的贵族集团,帝国统治的核心由贵族直接转移到皇帝手中,科举培养提拔出来的寒门是皇帝的手脚、口舌、是为了帮助皇帝一起来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

而长安城破是对皇帝统治力的极大打击,等于砍掉了唐王朝的脑袋,唐朝被攻破首都还没亡也是因为叛军不成器,要不是张巡守住了旬阳,唐代的南方怎么能够抵挡得住北方的进攻,丢土、丧人这些还仅仅只是看得见的损害,安史之乱影响贯彻唐朝始终在根本上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安禄山史思明死亡不代表安史之乱的结束,叛军到唐朝灭亡都一直是投降、投降的死循环,开了个坏头,点了把火。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能力就已经不能管控整个国家了,国家把持在有军队的藩镇军阀手里,唐最后也是亡于军阀的手里。唐的常年对外征伐或者抵御入侵以及土地兼并等问题造成均田制在高宗则天时期已经被破坏严重,进而导致府兵制的崩溃,所以朝廷的兵源严重不足,募兵制就能招募出更多的士兵。而募兵的权力掌握在节度使等地方一级军事统帅之中,就为割据埋下了隐患。宋继承了募兵制,并且使募兵权力都掌握在了中央的手里。

安史之乱结束后各方势力都趋于稳定后,唐朝中央人口统计有一千多万之多。看起来好像损失了很多人口,但是实际上藩镇时代唐中央的权力根本触达不到割据的藩镇,特别是河北三镇以及整个山东半岛的淄青节度和淮南节度,而这些地方恰恰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朝廷根本统计不到。除此之外,战争常常会导致大量人口的逃离,所以我认为安史之乱损失的人口远远比不上五胡乱华时期。那些藩镇其实都只是表面臣服,朝廷一有异动他们就各自心怀鬼胎,唐朝皇帝信任宦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唐朝还是有一大批有才能将士和君臣,整天东征西讨不听话藩镇,这在唐宪宗时达到顶峰,把藩镇收拾得服服帖帖,如果可以再多活10年,就有可能结束藩镇局面,可惜,宪宗一死,继任者无能,藩镇复返。安禄山虽然是胡人,但是他手下的骨干基本都是汉人,而且回纥,薛延陀,沙陀族给唐续命的功劳很大啊,如果没有这些打手唐可能早就玩完了。

大唐前阶段强盛的原因,就是后期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原因。其实肃宗真的是干什么什么不行,要不是因为代宗、半个德宗给力,安史之后唐绝对是缓不过来的。宪宗、武宗是最有可能和有这个能力去解决宦官问题的,奈何却死的都有点儿不明不白的。宣宗是基本上搞定了文官、稳住了地方,如果不是莫名其妙的去吃药的话,唐是不至于早亡的。综上,我认为,在玄宗皇帝以后,各地节度使没人愿意再去听皇帝的号令了,分而割据,大唐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后面几位皇帝曾经也尝试去收复“失地”,最后也都无功而返,在部分衷心护主的节度使的维护之下,病怏怏的唐朝就这样又撑了上百年之久。
第2个回答  2020-11-03
前言

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一个表面原因,就算没有这一个安禄山,也会有下一个“安禄山”,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制度的缺陷,唐朝直到灭亡都无法平衡内重臣与外重臣之间的关系。

拿节度使来说,军政大权揽于一身,一个节度使就相当于一方军阀,越到后面势力越强大,朝廷根本压不住。可以说安史之乱是唐朝制度缺陷的外在表现,从平叛中的混乱也可见一斑。直到以后宋朝的文武分治这种情况才得以解决。

其实大唐这艘大船完全是李氏皇族内斗,破坏规则搞沉的。安史之乱完全可以自己内部慢慢平定,却急功近利向回鹄借兵,许以洗劫长安三天,李隆基之后政令再也出不了长安,真的算是报应。

当时唐朝内部已经腐化,安禄山也是看清这点才敢造反。先不说安禄山的罪行,但是在治军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上级军官和普通军士基本上同甘共苦,所以很多人自愿为其卖命。以至于安史之乱后,幽州百姓还称安史二人为"二圣"。

首先,安禄山造反同杨国忠没关系,李林甫死后,没人能约束安禄山,光靠怀柔是没有用的。其次,安禄山兵力很强,高仙芝和封常青都是名将,安西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哥舒翰不出战,能不能守得住潼关很难说。

安禄山控制住唐王朝绝大多数精锐骑兵,如果不是依赖回鹘骑兵,郭子仪和李光弼很难击败安禄山的军队,安禄山的军队远强于燕王朱棣,平定安史之乱很难,最后靠的是回鹘骑兵和朝廷的招安,并引发了唐末的藩镇割据,中后唐,朝廷的中央军从来没能战胜过河北的军队。

唐初拼命压制安西四镇,到武则天退位前已经解除安西四镇的威胁,并留下一批人才给唐玄宗。结果唐玄宗还是将一副好牌打烂了——不仅将刚收回的军事权力重新下放到唐初被限制到死死的节度使,还将武则天留下的那批人才用到死用到废,最后还是要靠武则天留下的人才(郭子仪、李光弼都是武则天时科举出身)才能平叛。

唐朝灭亡于过分开放的招安制度,边境武装几乎全部是外族,安禄山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而已。朝廷对他们只能肥养,却不能限制,稍不如意就兵连祸结,所以唐朝才会灭亡。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幸运重构了中央-藩镇的平衡关系,双方斗而不破,维持了百余年国祚。兵为将有,将领在封地享有半割据统辖权,恰恰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军队的战斗力,这点和我们历史教科书上长期灌输大一统政权的优越性相冲突,基本避而不谈。汉末三国著名的武门江东孙氏,长期兵为将有,甚至半奴隶性质的强迫南方山越为兵,反而是东吴凶悍的战斗力保证。

在古代,由于通讯和运输等方面的限制,军队并非规模越大,战力越强。所以唐代武力冠绝中原各朝代绝非偶然,是在制度上实现了军力和国力的相对均衡。但这个平衡,对于统治者而言难度较高,连玄宗一代明主,一有松懈,即酿大祸。

安史之乱后,唐朝只是名义上的统一王朝,各地军阀各种为政。加上西域和北边,东北部地区都被少数民族夺取了。安史之乱后直到宪宗时期算是中央压制节度使最有成效的时候,但是后面的皇帝没处理好又使节度使势力过大,宣宗时期中央一度有复兴的迹象,但是懿宗时期就开始衰败。

还有中央的宦官势力,从肃宗开始很多都是宦官废立皇帝,这在其他朝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安史之乱以后,再无平定之日,地方门阀终其一朝,也无解决之法,遗祸到五代十国。唐,除了开国那段时间,一直都是空架子,作为文化继承和发扬是成功的,可惜,一直都被周围压着。

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标志盛唐由盛转衰,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平定安史之乱的代价是巨大的,而安史之乱的平定并不是建立在绝对胜利的前提下结束的,而是大唐政府跟叛军妥协的结果,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遗留下来的地方藩镇割据等后遗症却为大唐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第3个回答  2020-11-04
觉得影响还是很深远的,事实上在这之后的话,这些人被打击得很厉害,从这之后的话,一直到宋代上就能看的出来科举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原来那一批人的力量在衰落,所以才会形成这种局面,这也是安史之乱,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的影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